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综合报道 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一家德国公司打捞出一艘唐代沉船,命名为“黑石号”。船上装载约6万多件中国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就有5.6万余件,这一惊世发现,慢慢诠释了一条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讲到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随着“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铜官窑也备受世界关注。 今日,记者带您回顾长沙铜官窑的成长史,揭开“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挖掘长沙铜官窑“走出去”背后的故事。 “黑石号”沉船失联千年5万余件铜官窑出水惊世 时间回溯到1100多年前。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告别了“纸香墨飞词赋满江,霓虹闪烁歌舞升平”的黄金时代。 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航路悄然兴起,并取代汉代以来以西北陆路为主的丝绸贸易,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中瓷器开始成为海路贸易的主要货物之一,形成著名的古代“海上陶瓷之路”。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一群远离战乱的南方人在铜官,生火制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伴随着王朝的式微,产量却急剧攀升,成为产品远销中东的“世界工厂”。 这一烧,不但让地处长沙市西北25公里处望城境内的古镇铜官,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也使得长沙铜官窑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逐渐成为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 若干年后,一艘阿拉伯式的帆船,停靠岸边。珠光宝气的阿拉伯商人大肆收购了巨量便宜而又精美的“大唐制造”瓷器,船从靖港出发了,最终这艘庞大的商船消失在印度洋。 这一消失就是1000年。直到1998年,这艘沉船才被德国寻宝者在印尼勿里洞外海发现并开始打捞,命名为“黑石号”。沉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其中5万余件产自铜官窑。不难看出,长沙铜官窑瓷器的生产盛况,和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铜官窑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水运,唐代时期的铜官陶瓷产品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兴于8世纪末,9世纪形成第一波高潮,长沙铜官窑正是这一波浪潮的弄潮儿。”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介绍,在9世纪瓷器外销贸易领域,长沙铜官窑和越窑、邢窑、定窑、巩义窑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其中又以长沙铜官窑的外销产量最为庞大,“黑石号”是最好的证明。 发明烧制铜红釉、开创模印贴花、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在历史上,长沙铜官窑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据近代考古发现,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国,南亚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西亚的伊朗、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非洲的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长沙铜官窑瓷出土。大量实物证明,长沙铜官窑是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窑之一。 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不少中国瓷器销往海外,为了更好地打开海外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展出的瓷器传递出外国元素。 “为适应外销需要,铜官窑引进阿拉伯文化,创造出了很多新产品。”张兴国举例,如人物釉下彩绘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模印贴花中的人物有骑士、胡人吹笛者和舞蹈者,植物有“葡萄纹”“棕榈树”“铁树”“椰枣”等,动物有“摩羯”和特殊装饰的狮子,这都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借力“一带一路”东风 将铜官打造成知名特色陶瓷文化小镇 其兴也快,其衰亦如此。长沙铜官窑至10世纪上半叶的五代开始衰落,直到宋代销声匿迹,为历史所尘封,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1世纪的今天,古代丝绸之路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三年,筚路蓝缕,春华秋实。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跨越高山深海,“一带一路”正在逐步构建世界上最壮美的经济走廊。 在“一带一路”东风的助推下,由铜官窑生产的炻瓷等多类瓷器的对外贸易也呈现好的态势。 对于铜官窑今后的发展,张兴国满是期待。他建议当代铜官窑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和发扬近现代炻瓷和日用陶和建筑陶的技术传统,维护产业发展的健康生态,另一方面得加强对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挖掘,尤其是要加强唐代长沙铜官窑相关历史的基础研究,“建议定期召开陶瓷学术研究和陶艺交流大会,形成铜官有自己特色的文创产业链,把铜官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特色陶瓷文化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