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城事热报 查看内容

1213国家公祭日: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而不是延续仇恨

2014-12-14 14:30| 发布者: cnxqw| 查看: 73178 |来自: 新华社

摘要: 昨日上午,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中新社发廖攀 摄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 ...

    昨日上午,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中新社发廖攀 摄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据新华社

    习近平:公祭为坚守和平而非延续仇恨

【谈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三大惨案之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谈和平】 美化侵略战争是对和平的危害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谈未来】 “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据新华社

    

■ 揭秘

    习近平致谢的国际友人都是谁?

    在昨天的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讲话时特别提到3位国际友人——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都是何许人也?

    约翰·拉贝为25万中国平民提供避难场所

    约翰·拉贝撰写了著名的《拉贝日记》。今年3月,习近平访问德国期间发表演讲时,就曾提到约翰·拉贝。

    据公开报道,南京大屠杀期间,时任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约翰·拉贝和二十几位外国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也因此获得南京的辛德勒的美誉。拉贝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

    1996年12月,尘封了六十年的《拉贝日记》由其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奉献给世人。

    贝恩哈尔·辛德贝格插国旗阻日本人进难民区

    1937年冬至1938年春,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受雇于丹麦史密斯公司,在南京栖霞地区的江南水泥厂维护水泥生产设备。南京大屠杀期间,辛德贝格与他的德国同事一起设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保护了约两万名中国人,并为南京城内从事人道救助的国际人士提供消息和食品。

    他还将被日军残害的中国人从郊区送往医院,并在厂里建立诊疗所。为阻止日本人进入难民区,辛德贝格在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

    约翰·马吉炮火中摄录105分钟日军暴行

    1912年,作为一名传教士,约翰·马吉被派赴中国南京挹江门附近的德胜教堂工作。日军进攻南京时,他冒着生命危险,举起了摄像机。从日军攻陷南京起,拍摄了4盘放映长度达105分钟的真实史料。约翰·马吉的镜头中,有日军疯狂炮击南京城的画面,还有被蹂躏后痛苦万分的妇女,被汽油烧焦的尸体。

    约翰·马吉拍摄的胶片,于1938年初,由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副总干事的美国人乔治·费区,秘密带到上海,之后被编辑制作成纪录片。

揭秘“国家公祭鼎”

三足两耳鼎 东周形制南京造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鼎高1650mm,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耳高498mm,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铜质的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设计团队包括中国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工业学院等。据设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60字铭文 287字记事

在国家公祭鼎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鼎的后侧左右两边则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

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有三。

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营造庄重氛围。

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