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金黔文化 查看内容

贵州习水一干部扑火顺手一扶 摸出四百年前古囤

2017-6-2 20:29|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1402 |来自: 贵阳晚报

摘要:   无意发现的古城门  城门洞门楣上的“恩庆门”字样  门柱上的图文  核心提示:  几年前,习水县同民镇的干部袁锐进山扑火遇险撤退时,顺手一扶,竟一把摸到荆棘丛中的一个古城门。  近日,遵义市文史委 ...

  无意发现的古城门

  城门洞门楣上的“恩庆门”字样

  门柱上的图文

  核心提示:

  几年前,习水县同民镇的干部袁锐进山扑火遇险撤退时,顺手一扶,竟一把摸到荆棘丛中的一个古城门。

  近日,遵义市文史委和习水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经实地查勘后,初步认定这可能是记载中的天赐囤,修建于明代。

  高山之巅

  有座“恩庆门”

  疑似的天赐囤位于习水县同民镇红旗村土墙组,位于高山之巅。由下方的唐朝坝登山,已有临崖修建的通村水泥路,但却坡陡弯急,动力稍弱的汽车也难顺利登顶。

  这次考察重点,是一处位于山沟深处的城门,其两侧均是笔直的崖壁,前后是几乎无法站立的陡坡。因过于陡峭也十分偏僻,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来,从山顶通往城门的便道,也是为配合考察,由村民专门砍出的。

  规模不小的城门由红色的丹霞石砌成,保存相对完好。门洞外的侧门楣上,刻有“恩庆门”。两侧石柱刻着对联:思患预防那管他议功议过,爱人以德直教我任劳任怨。

  村民说,这样的城门,以前在土墙组还有好几座,有的比这个还气派。可惜几十年前,它们已陆续被拆。不过,山脚通往村民组的步道上,一些台阶的石头以及村民家院坝里条石,不少来自被毁的城门,有的上面至今还保留着零星文字、图案。

  “那时候,村里人大多不识字,不晓得门上写了什么。”一位村民说,等到识字的人多了,门却被拆光了。

  干部扑火

  发现疑似古囤

  据悉,早在2013年,同民镇编写村志时,红旗村的干部受镇政府指派,专程来到这座仅存的城门前拍照,村民们至此才得知,这里可能是传说中的天赐囤。

  据介绍,最先发现恩庆门上文字的是同民镇的干部袁锐。

  2012年7月的一天晚上,他上山扑火时遭遇险情,为避开火头,慌乱中,他撤到这个山沟里。

  “起初,我以为这是普通的寨门。后来手扶在立柱上,感觉上面有字,等火光映过来,我一看上面竟然有文字。”他说。

  据悉,在同民镇境内的高山上,遗存有不少早期修建的营盘、寨子。这些营盘、寨子虽据天险,但大多修建简易,现场没发现石刻、文字等。这个有文字的寨门,令袁锐印象深刻。

  由于天黑,加上还要扑火,袁锐当天没有细看寨门上的文字。一年后,镇里组织编写村志,他突然想起那晚的事,于是通知村干部去现场确认、拍照。

  “我是土生土长的同民人,看了这些文字,觉得它可能是传说中的天赐囤里的其中一道城门。”他说。

  专家初定

  是明代天赐囤

  6月1日,结合之前掌握的资料以及走访当地村民的情况,遵义市文史委、习水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认为,土墙组可能就是当年的天赐囤,而恩庆门则是天赐囤中依山险修建的一道城门。

  据悉,天赐屯与早先已确认的九龙囤、金子囤、天宝囤,均系袁氏祖先于明代万历年间修建,是赤水河流域土司时代的重要军事应急设施,距今已有400多年。这些军囤分布在赤水河两岸的高山上,互为犄角,相互呼应。

  其中,金子囤碑记称,当初建屯目的是“建哨阁以为居守之资,立关隘以为御侮之所,贮仓箱以为民命之需”。

  据介绍,九龙、金子、天宝三囤因现场有文字,早年已被确认。但天赐囤,虽有民间传说称在土墙组境内,却因没找到明确的特征或文字,迟迟未能明确。

  专家称,认定土墙组系天赐囤所在的原因,是恩庆门上对联。这幅对联的行文风格与九龙囤城门上的对联十分接近,似出自同一人。

  此外,在土墙组境内调查时,调查组还找到了《仁怀厅志》中描述的部分景象,如天赐屯内庙宇遗址、流水“声若洪钟”等。

  另外,山下的唐朝坝,据记载是袁氏土司进入习水境内后的早期驻地。

  但专家同时表示,因附近还有无字囤堡,因此对天赐囤最终确认以及规模、格局的调查还将继续。同时希望能通过考古发掘,找到更多的实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