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的 探 寻
—— 观《谭涤非画集》有感
(王义)
一个偶尔的机会,从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会长田原女士处得到其惠赠的《谭涤非画集》,颇有些让人爱不释手、青睐有加。虽是仲夏时节,犹如一阵阵清凉的山风沁人心脾,让人倍感“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意。该画集收录画家各类书画近200幅,是谭涤非自幼习画以来,不同创作时期作品梳理的又一力作。大部分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被各大美术博物馆和世界各地收藏家收藏。
一
谭涤非先生, 1935 年生于湖南长沙。农工民主党党员。大学毕业。曾任贵州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现为国家一级画师,北京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师,北京亚视艺苑文化研究院终身院士,中华书画名人网艺术顾问、客座教授,贵州文光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贵州国画院高级画师、花鸟画创作室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老年大学国画教授等。
谭涤非先生在美术界具有很高的知誉度。
1980 年赴北京藻鉴堂中国画研究院创作,曾先后参加香港“集古斋”举办的“中国现代书画展”、“贵州国画院画展”、丹麦的哥本哈根“中国画展”、与台湾合办的“海峡两岸黔人书画展”、“当代中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河南省中国画研究院首届国画作品特邀展”,1997年参加洛阳市“中国当代牡丹画精品展”并担任评委,1999年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其作品为中国文联收藏,参加“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展”获优秀奖,中央电视台“建台四十周年书画展”、山东省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全国当代第四、五、六、七、九、十一届花鸟画展,“海峡两岸名人书画展”,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并获文化部国画优秀奖。
1994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主要成就为,1990 年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梨花月夜》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绘画名作展》在日本展出后,为日本釜山市博物馆收藏。《鹰击长空》为毛泽东的母校-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美术馆收藏。其作品曾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北京荣宝斋、湖南省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齐齐哈尔书画院、河南郑州美术院、中央统战部等以及海内外个人收藏。有个人专集《谭涤非画集》,入典《中国美术家名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名人录》.《东方之子》系列丛书、《世界华人美术名家书画集》,荣获国际文化交流金鹰奖。2001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创作中心举办的中国画百家作品谈论集并被收藏,入选台湾举办的新世纪国际名家书画专集其作品被该会收藏。 2002 年入选《名家百画丛书》系列、入选“中国花鸟画百家”,多次获文化部奖,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称号并获奖,获得“中华百业百杰创业人才”荣誉称号以及“中国知名专家终身成就奖”。
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幅幅极具震慑力的画页,那些凝固着谭涤非先生历史印迹的《涧底青松不染尘》、洋溢着传统水墨风韵的《松雉图》、引人遐思的一枝一叶、一花一鸟、书画页中的花草木石、蔬果藤蔓、蝉鸣走兽、落雁沉鱼,无不迸发出谭涤非先生一蹴而就、水到渠成的智慧与执著。他灵动如许的《瑶池饮露寿三千》、古朴恬静的《池塘初雪》和摄人心魄的《铁骨仙风》、《松涧积翠》……让人如沐春风,叹为观止。我与于谭涤非先生,虽是“丹青会上寻常见,画苑堂前几度闻”,我曾在原贵州省国画院学习书画装裱时与先生认识,但彼此之间并无过多交往。听人多次谈及其艺术造诣,所以这次所获《谭涤非画集》深感荣幸,对他的美术作品有种莫名的震撼而吸引。
二
绘画艺术几乎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远古时候的岩壁画,到如今的油画、版画、水墨画、水彩画等等,可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完美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水墨画相比较其他画种,在观感上更能产生出与人们思想情感共振的节奏与力度,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心灵震撼。
看了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有个问题让人思索:地域环境、个人阅历和绘画艺术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不能说地域环境是绘画艺术的决定因素,但是,地域环境决定了绘画艺术具有别于异域的美学特质之因果关糸。从大的方面说,中原地区绘画和山区绘画艺术就有明显的差异:中原地域所产生的绘画艺术大多呈现出慷慨悲凉、深厚雄伟的气象,而长江流域中的山川的绘画艺术则以雄奇险峻、原始古朴的风格见长,这不仅表现在绘画作品上,也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上。
贵州地处内陆,涛涛的乌江不但是南北的分界线,也是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地域因素。终年郁郁葱葱的大娄山、乌蒙、苗岭、武夷山麓和浩浩荡荡的南、北盘江冲刷而形成的地域风味独特壮美的喀斯特地貌,曾经是漠视大汉隋唐夜郎帝国的邑域,也曾经产生过让人感叹的远古文化。在这里,无论是地表还是地下,都蕴藏着巨大丰富的(山崖原始的)绘画艺术遗产:从上述地域文化中汲取艺术元素,使他得益于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虽有“夜郎自大”的贬称,但没有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因素,或者换句话说,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成就了谭涤非先生的绘画艺术创作之源。有资料表明,他在从水墨画之初,就另寻途径寻找由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基本绘画原理来尝试其韵味,从西方的各种风景、静物到中国的古代的顾闳中、梁楷、现代的速写大师叶浅予、版画家古元等进行学习比对,此外他还反复地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水墨画技法去感受古今中外的各种绘画意境,特别是中国历代的绘画大师到近代的张大千的绘画,从中寻找艺术规律和吸取有益的艺术养料;同时,他还注重绘画修养的提高,阅读经典,阅读诗词曲赋,阅读文艺理论,特别《文心雕龙》等古代艺术理论,经过不懈地努力,他不仅从绘画的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在古典文艺上成为好学之士,也就是“内美“与”外美“的兼具之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应该立志为天下,为天下就必须讲德行,而德行当以仁为主;据德依仁以外,还须熟习六艺。这段话,其实也就是著名作家柳青所说的,从事绘画艺术必须进生活的学校和艺术的学校,只有在此学校合格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有出息的作家艺术家。 以此来看,谭涤非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绘画艺术成就,是因为他实践了孔夫子的思想,也就是说,他践行了柳青所强调的学校实质是强调作家和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和熟悉生活以及较高的艺术造诣,如《万山浮动雨来骤》、《留得残荷听雨声》等。正因为谭涤非先生达到了这样的思想、学识和生活高度,所以,他的水墨画创作也达到了很高的社会艺术境界。
刚才说过,地域环境、人生阅历对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就贵州来说,又生成了怎样的绘画艺术品格呢?贵州的绘画艺术文化品格不同于齐鲁文化的绘画艺术品格,也不同于江浙文化的绘画艺术品格,而是具有内敛凝重的文化品格,其主要特征是慷慨大气中积累深沉郁劲的艺术风格,具体到艺术创作上来说,就是敢于正视地域社会地域环境特质,偏重于用局部去反映全景式,也善于开掘出凝聚着山民生活生存习俗。如那些充满动感的具有东方墨韵之美称的《田园风味》、那些处处扬溢着活力的《潇洒出尘》、为找寻乐趣而充满美丽动人气息的《绿荫双鹭》、古朴山野气息的《春光烂漫》……这足以说明贵州地城特色的内敛凝重的绘画艺术的文化品格。
地域文化现象表现在绘画艺术领域,远的不说,就当代黄宾虹、任伯年、张大千而言,特别是贵州的杨长槐、王渔父、王振江等,他们以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艺术风格,形成了影响巨大的“贵州画派”。这个画派没有江南绘画的玲珑剔透、小家碧玉,却显示出饱满着强盛的生命活力和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淋漓酣畅地表现出贵州文化品格。——也许是贵州积淀了太深厚的原始文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致力于绘画艺术创造者,无不是竭尽全力甚至生命总想“闹出点动静”来。谭涤非先生也是具有这种贵州文化品格的艺术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绘画艺术中,在画布上塑造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世界,迄今为止,他已经在国内外发表了多幅优秀作品,可以说,谭涤非先生是我国当代水墨画史上一个特殊级别的艺术家,也是贵州继王渔父、桂百铸以后的画坛名秀。
三
细读谭涤非先生的画,首先被他那充沛浩瀚的艺术气势所感染:无论是大型创作还是写生小品,其艺术境界异常开阔,画面形象呼之欲出,流泻于整个画面的色彩灌注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例如,他的《年年有余》、《霜林飞雀》、《潇湘风雨月明时》、《芙蓉双凫》、《秋色秋光《山居写生》等作品,莫不是深藏虚若、气韵生动,意境深邃?在当代水墨画家中,能把画面经营得到达气韵生动的艺术层次,是十分罕见的,而谭涤非先生却轻轻地迈上了这个绘画艺术极高的门槛。
——我总是以为,我国的绘画真正的成熟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是外来文明促使了现代的水墨画迅速进入了自觉的艺术阶段。而在唐、宋朝时期,虽然由于战争带来了社会动乱,但是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的思想专制局面瓦解了,佛教的逐渐兴盛和道家思想的流行,极大地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单就绘画艺术来说,出现了荆浩这样的水墨画艺术大家,他不但在绘画创作上独树一帜,也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传神”、“意在画外”等审美观点,一直影响我国绘画艺术,从两千余年至今仍然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南齐画家谢赫结合顾恺之的画论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明确地提出了绘画“六法”,曰:“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在这里,谢赫把气韵生动放在首要位置,可见在传统的绘画艺术中,是很注意这一点的。什么是气韵生动呢?气,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解释:在哲学中,气是一种构成世界的物质,天是清气,地是浊气;在医学中,气是一种无形而又能处处表现出来的东西,是生命的支撑;在文学中,气是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内在的逻辑和思想张力;在绘画艺术中,气是从作者潜意识里表现出的一种充盈在艺术作品中的生命律动,是赋予绘画灵魂的活力;韵,是艺术的节奏,是艺术相同元素的一种重复出现,一种按照美学规律自然的创造。可以这样理解:气是韵的内涵,韵是气的外在表现形式。
绘画作为一种视角艺术而言,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特的思维定势,就不可能理解你所需要创作的绘画艺术中的文化内涵。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一个主要的艺术特征就是气韵生动,主要体现在他那塑造油的流畅而准确的造型上,体现在他准确把握水墨画事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并能传神地表达出来,体现在水墨画事物所在的环境气氛的营造上,体现在整体作品的光彩夺目、勾人心魂上,他的《蔬香图》、《绿荫憩禽》、《花下鸣雏》、《清茗悠韵》、(一)、(二)、(三)、(四)、(五)、《芙蓉鸭》等,无论是画面事物的精神风貌还是内在的卓立于世的人格力量,均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形神兼备,甚是符合人们对这些水墨画形象“预设”。人们往往根据阅读这些有关的画面,回想着他们的模样,并按照自己的“预设”来描绘出其中的形象,寓意于物、以微见著。但是,这种“预设”的形象是模糊的不清晰的,而且是变动不定随时可以修正的,而谭涤非先生却能逼真地把这些活色生香地“复制”在画面上,让他们和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对话,尽管这种交流与对话是个体精神与之发生的,可是,假如一个艺术家塑造的水墨艺术和观众的“预设”形象相差太远的话,观众是不会产生这种与绘画交流与对话的欲望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水墨艺术创作就是失败的,相反,能调动起来观众的情愫并刺激他们与这些水墨艺术进行交流与对话,那就说明了艺术家的成功,他所塑造的水墨画形象得到了大家的艺术认可和肯定。当然,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的画家属于凤毛麟角,我认为谭涤非先生就在其列。
当我阅读谭涤非先生的《铁骨仙风》时,想像作者立高巅之处,眼望着似江河的人流穿棱于高楼大厦,山峦田埂之间,耳边似乎传来音韵铿锵而又充满无限感叹之声:“……唤醒谪仙人,山间酌酒。”之豪迈状态。此时,真想长长地呼喊一声:“乌蒙的魂兮,归来!”
阅读他的《月融融》,看到那些气势磅礴的大山造就了峻秀别致的小景,尽见其精深智慧、尽现人生真谛、处世哲理。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地域环境造就了他们向往着美好明天、向往着改造环境的张力;他的《春风万里》仿佛又把我带回那迎击悲惨的大自然灾害中不屈的生命力,那种人类最原始的相互关心跃然而现,马远先生在序言中自有阐述,故不叙述。
阅读他的《清涧鹤鹆》画,会让你感到分外的亲切。其是水墨画艺术的传统演绎之法,集合了水墨画艺术表达的精髓,要求笔调的细致入微。谭涤非先生的笔下,他着重于观念性写实风格作品的呈现,笔法精湛,写实细腻。就艺术表现而言,这幅作品让我们欣赏到他精湛的水墨画技艺,流畅的线条,沁染的纹理都可谓精彩至极。画家写实功底之深厚令人惊叹。他的这类作品曾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谈到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中的气韵之感受。气韵生动不但是我国古典绘画艺术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现代绘画艺术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重要的概念,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也留下了非常广阔的阐释空间。对此,谭涤非先生非常熟谙地运用在水墨画创作过程中,因而他的水墨画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上都趋向于上乘,犹如大型乐曲中的轻重起伏,高低有序的布局而恰到其位,这种画面的线条走势、色块的大小、墨调的对比、水墨画肌理的感受等等国画技巧,应用确实是“非一日之寒”的!这时气度似乎可在谭涤非先生水墨画艺术中留有传承遗韵。看了谭涤非先生的一系列有关贵州各种事景的水墨画后,确感他己获知古人天赋才华的思想真谛。
绘画是会说话的艺术,在静止的画面中,我们享受的是视觉冲击,细品之,享受到的则是画面背后的那一份情感。
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艺术题材众多,从风景水墨画的清新静谧、静物水墨画的典雅质朴、到事物水墨画的故事感可谓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写实性。写实是水墨画技巧中的经典,他用写实的笔法记录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时代的标记,某些作品更是堪称时代的记忆。在当代写实水墨画作品中,同样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力作。独属于这个时代的表情,喜悦和困惑,细腻却很真实,去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追忆,去追忆独属于那个时间点的情感积淀。
四
据说贯穿我国古典艺术的主流思想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思想,这是很有见地的。儒家崇尚的是入世的思想,而道家崇尚的是出世的思想。所谓入世,就是要求克服自己的个性,并尽量把自己的个性泯灭在共性之中;出世,则要求张扬自己的个性,并且尽量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的思想得到国家管理阶层的认可并大力推行,而道家的思想只好循入艺术,成为灌注艺术生命的主导思想,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确有他独特的个性艺术风格之展示。
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特别是对贵州地域风情的描写,除了写实之外几乎达到了神似的地步,由此可以看出;
一是没有坚实的绘画基本功,没有对事物造型的准确把握和出神入化的运用,是不能达到这样的形与神的统一并且相得益彰的水墨画艺术境界的。
二是民族民风意韵的感受。如依据其意来刻画水墨画事物,和刻画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场景相比较,其难度在于选材,即是选取怎样的场景来表现水墨画事物的精神状态呢?这就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和古典文化知识,不单指诗词曲赋,而是包括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例如草木花卉、山川河流、楼房草屋还有当地的生活习惯习俗等等,这些看起来非常琐碎的东西,但是在水墨画创作中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刻意表达的东西,人们通过这些微小的知识细节来判别画面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正确把握水墨画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世界,这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三是如何把握着创作水墨画时的观念、设想和在如何实施的过程预设来解决作品中的光影、空间、体积、形体、色彩、色调、(棱角)边界等问题的计划设制,它将设及到所创作的画面如何被阅读,涉及色彩、笔触、及如何洽好地将水墨画技巧中的这些方法的合理应用。
如1.块面呈现,掌握渗化。2.定位主次,水墨适中。3.动态转折,处理得当。4.明部暗部,拙中见巧。5.留出空白,透气灵动。6.草书落款,加强形式。这当然也包括了它的受众对上述技巧和观念的理解和感应。
前边说过,谭涤非先生注意吸纳各种有益于水墨画创作的知识,但凡一应历代生活知识熟习在心,一旦有了创作的艺术冲动就能随时从平日的知识库藏里调动出来,恰到好处运用在创作的画面里,为塑造鲜活的水墨画事物形象营造出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使他笔下的水墨画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水墨画现象”。这个话说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黑格尔说过:“美在于发现。”一个缺少了解各类知识的人是注定成不了艺术家的,充其量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而已。谭涤非先生的画,把古典的绘画手法和绘画创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出一个个性格各异、精神风貌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且在构图上绝然没有重复现象,既丰富了当代水墨画艺术长廊,又为当代社会弘扬主旋律唱响了黄钟大吕之音,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应和社会效应,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之所以肯定谭涤非先生这些水墨画,是因为在他整个艺术创作中,他继承了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的强调和谐和敢于为天下的担当精神,也继承了道家的淡化名利和亲近大自然的人生态度,值得强调的是,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突出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他笔下的绘画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坚强的民族气节,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民族脊梁”。也充满者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向,他不去刻划那些患得患失无病呻吟的无聊之作,而是昂扬着时代精神和饱满的生命创造活力,是把自己的命运和一切纳入到整个社会前进过程的画家,难怪有人戏称他是一位对权威淡漠而深受大众欢迎的资深画家!
五
我国的古典绘画艺术讲究的是社会功能,讲究的是表意而往往不强调形式,所谓得意忘象就是这个意思。意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获得意义是第一位的;象是指艺术作品的形式。《周易略例
·明象》云:“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这一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庄子》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这些都说明了古典绘画艺术的特点。另外一个特点是积极调动阅读者参与艺术再创造,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也。
在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里,他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些艺术特点,以省俭的画面开拓出广阔的意境天地,除以富于表现力的造型准确勾勒出水墨画事物形象外,他还将中国传统绘画上的技法恰入其份地应用在画面上,而他在水墨画形象的塑造上则着力于表现出水墨画中事物的灵魂和精神,反映出水墨画事物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情感,这些需要对所塑造的水墨画的透彻了解和全面的艺术把握,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是再有艺术才华的画家塑造出来的水墨画也是平面的,站立不起来,达不到立体的艺术效应。为什么呢?因为有修养在里面。作为绘画艺术之一的水墨画不仅仅是科学不科学、准确不准确的问题,还有生动不生动等事象指事,它的内容很宽泛。像老一辈画家徐悲鸿说的“尽精微、致广大,宁方勿圆、宁脏勿洁”,这都是绘画中的问题。明暗转折要方不能圆,这是什么?是格调,水墨画素描基础要硬要结实,这是艺术修养的问题。此外还包括画面的构图、明暗、结构等构成问题,还要注意画面的韵律,综合说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认为要水墨画站立起来,关键是找准水墨画中形神达到高度一致的那一瞬间表现出的本质姿态和神情,在此处落笔其画必佳。谭涤非先生往往善于捕捉水墨画意境全部流露的那一形神并茂的时刻,缪缪几笔就活灵活现地把水墨画事物通过线条、颜色和光线永远地保留在熠熠生辉的艺术队列里了,使其绘画具有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在这里,洞悉水墨画事物的心灵世界至关重要,表现水墨画的心境世界亦至关重要,也就是得意忘象之意吧,也可称之“意在画外”吧。
有人认为,潭涤非先生已经把水墨画事物的灵魂展露在人们的面前,造型似否真实反倒不那么重要了,而谭涤非先生的事物造型却是那样逼真,所以,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不非常注意形象的逼真而更注意表现水墨画事物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全部感受放在展现水墨画事物的灵魂上面,这才是创造气韵生动水墨画的核心,舍此别无他途!当然,在极力塑造灵魂和展示心灵世界的同时,也必须在绘画技能上不断提高,同样的道理,没有精湛的绘画技能仍然是不可能塑造好水墨画形象的。
纵观谭涤非先生灵动飞扬、形象逼真、气韵生动的水墨画,可以看出,他既努力地传承近代中国的水墨画手法又大胆地跳出其窠臼,不受其左右,大胆借鉴西方绘画技巧,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水墨画的造型艺术上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这是一条什么道路呢?我以为就是:坚持中国古典的画法,充分发挥点、线、面的原理,在写意的基础上充分将中国传统的“墨分六色”之概念揉合进西方水墨画的光线和透视的科学绘画手法,并把两者有机地协调在一起来表现水墨画事物形象。——看过裔萼的《二十世纪中国水墨画史》,觉得徐悲鸿等先生大胆引进西方绘画技巧,并体现在自己的水墨画作品上,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但是,恕我直言,徐悲鸿先生在绘画塑造上并未完全摆脱古典画法的影响,他的某些画作形象明显地带有明清甚至宋代水墨画的痕迹,还不如采用传统绘画技法来造型,则可取的地方要多多有余,可舍之处则大刀阔斧。和徐悲鸿先生同时代的蒋兆和先生,偏重于古典的线条白描手法,在他的水墨画上很少看见西方水墨画的侵染,保持了古典水墨画的纯正品格,然而,这并不是说蒋兆和先生就没有吸纳西方的绘画技巧,只是他很是圆润地把古典手法和西方技巧衔接起来,未露出明显的借鉴迹象,这是先生们的高明之处。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国古典绘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谭涤非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当口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传统的水墨画家,其水墨画的艺术探索,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的。中国水墨画要想真正赢得观众,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就是按照中国绘画美学传统的规律来构造,即提供出富有深厚兴味蕴藉的作品,因为这种作品才能动人。同时谭涤非先生他也同意吴昌硕先生的看法:喜欢艺术应该是画家的主要目的,功利性不要太强,得奖不是成为大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而是社会对其艺术水准的认可。我们提倡了几十年的个性,现在怎么样呢?我们个性并不强,功利目的太多。这需要调整,慢慢调整。不要太着急,把问题心平气和地讲出来,科学一点,不要把问题说得太绝对了,调整是需要过程的,甚至是很痛苦的。
总之,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生活磨砺,先生于画外悟出了画中的道理。画画如做人,徒有华丽之衣裳而缺少厚朴之内涵是不能感动人的,他所体现的画面自然是飘的,一个厚实不是一个简单的状态形容词,它还包含了生活的沧桑、人品的醇厚、知识的积累等很多用画笔解决不了的东西,所谓的“话在画外”嘛。
除了美术理论上的认识进步以外,要表现出画面的内涵,确实有技巧可循。其一、利则薄、钝则厚。转折不可过于锋利,即便是那种尖锐的直角面转折,也应有适当的圆润感,才显得厚重些,这里所说的圆润,不是八面玲珑的那种圆润,而是刚柔相济的那种圆润;其二、巧见轻、拙显重。画面要有适当的细节刻划,但切不可过于追求表面的细致而一味取巧,不顾大局关系的把握、不要内在气质的浑朴;其三、实则稳、虚则飘。对物体着落于水平面的地方,以及结构转折点等重要位置须画得很实在,该实在的地方若忽略了轻浅了,整个画面就会云里雾里的,没了根基。
再从技巧回到思想,做人也如作画。锋芒毕现是匹夫之勇、斤斤计较乃市井之徒,智者行事往往不露痕迹而内蓄精锐,看似愚钝实则慧心慧德。
修习技艺之人,粗通皮毛便不知自敛,有如路至尽头、江河失源,终究成不了大器。需博采众长,存善美之心、知苍生之苦、德艺兼修、孜孜不倦,方能在浩瀚的艺海之中架稳自己的小舟。
先生认为所谓画之道,大概与茶道、这道那道一般,最终修习的是人性与自然之正道也。
谭涤非先生的水墨画达到了目前自己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这不但给自己今后的艺术创新和不断超越设置了轻易不能逾越的标杆,也给年轻的一代水墨画家树立了大家风范和艺术坐标,或许谭涤非先生在某个时刻得到了新的艺术启悟再来个他年变更,这是难以断定的,假如是真的,那确实是贵州水墨画艺术之大幸也!
不过,谭涤非先生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总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曾在南明区文化馆阮居平老师家的初识……
--------------------------------------------------------------------------
王义(艺)原贵州省话剧团舞台美术主任技师(副研究员),现为民进贵州省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进贵州开明画院理事、贵州省师范学院文化与教育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理事、贵州省影视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编导。曾参与电视专题片《天地绝唱——走向世界的贵州原生态音乐》、《您了解艾滋病吗?》、《古、奇、险、幽话福泉》、《艺术殿堂的明珠——音乐》等,其中《天地绝唱——走向世界的贵州原生态音乐》(该片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出版物提名奖)。曾参与《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保护》、《中国西部阳戏文化带相关问题研究》国家级社科类课题(该课题获贵州省第11次哲学社会科学3等奖)和《贵州省龙里巫山岩画研究》、《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研究》、《贵州民族民间戏剧研究》等省级社科类课题、现已出版专著《坑坑洼洼》、《艺文选辑》,合著《贵州傩戏文化研究》、《贵州民歌艺术论》。主要研究范围: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曾在国内外有关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