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头条 查看内容

海南日报聚焦:少数民族文化里找寻“贵州精彩”

2017-7-10 23:40| 发布者: cnxqw| 查看: 40902 |来自: 海南日报

摘要: 多彩贵州各美其美 民族文化美美与共 少数民族文化里找寻“贵州精彩” 西江千户苗寨。 侗族姑娘与游客同庆“相思节”。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杰 摄   ■本报记者陈蔚林王玉 ...
多彩贵州各美其美 民族文化美美与共
少数民族文化里找寻“贵州精彩”
西江千户苗寨。
侗族姑娘与游客同庆“相思节”。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杰 摄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王玉洁

  三声炮响,引得老牛一声长哞。水灵灵的侗族姑娘一边唱着迎宾曲,一边却牵来粗绳把寨门拦住。你若能对上歌,三五个来回就能进寨;你若对不上来,那得吃上一片辣肥肉,再饮尽一筒醇米酒,才能获得一根串着红鸡蛋的花带,在阵阵“阿嗬”“阿嗬”的欢笑声中被迎进寨子。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侗族的“相思节”,海南日报报道组一行此番来得正是时候。尽管阴雨连绵,可贵州省榕江县七十二侗寨的侗族群众依旧热情高涨:杀猪宰鸡,开田捕鱼,蒸熟新米邀请宾客“尝新”;开展斗牛比赛,引来牛王进村,同唱侗族大歌,在花前月下互诉衷肠。

  一周的贵州之行让报道组印象深刻: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聚居着50多个少数民族——绮丽的盛装、繁复的银饰、悠扬的山歌、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一张幸福的笑脸都装点着多彩的贵州。

  文化与民族同生共存

  不仅“相思节”,平日里的七十二侗寨也是一片歌的海洋。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能用歌声表达。

  试想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月上柳梢头,侗族小伙带着牛腿琴、扛着独木梯,来到心爱的姑娘窗下,爬上吊脚楼就亮开嗓子唱一首“喊姑娘歌”。姑娘若也芳心暗许,就打开窗子回上一首“对唱歌”,一来二去最终唱到“发誓歌”时,一段大好姻缘就算是定下了。

  一曲山歌,流传千年,至今仍在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走进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古风遗韵也是扑面而来,与这个民族同生共存——

  西江千户苗寨的古歌表演,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他们用苗族古语从万物起源开始吟唱,直唱到天地洪荒和民族迁徙、安寨定居;黎平肇兴侗寨完整保存着飞阁重檐、气势雄伟的鼓楼群,年长者在这里议事、待客,年轻人则在这里约会、社交;岜沙苗寨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隐蔽在茫然林海中的村寨如同世外桃源。

  在苗族农民画家李玉福的油画《偷亲》里,姑娘不顾家人反对,深夜在朋友的掩护下,跳出窗子与小伙私奔,决意与他结为连理。那份对爱情的向往与冲动,从古至今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文化与经济相伴相长

  历史悠久又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新的作用。

  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它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习俗等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被称赞为一座露天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记者注意到,即使还未到旅游旺季,西江千户苗寨里的多家客栈就已经挂上了“满房”的标牌。苗族姑娘歌唱着送上的牛角酒、老腊肉、板凳舞、芦笙舞让游客为之迷醉;不时上演的“游方”“飞歌”“吃新”“斗牛”等民俗活动,渗透着苗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据了解,约从2008年起,居住其中的大部分苗族群众就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记得,当时整个村寨的老百姓在政府指导下,夜以继日地进行各种改造建设,“我有一个堂哥,那段时间在西江拉马驮运各种建筑材料,整整一个月都没回家。正是老百姓的建设激情,才有了今天西江旅游发展的巨大成就。”

  雷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柱榕告诉记者,2016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4亿元,有力带动了周边社区的脱贫致富、促进了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该景区的500名员工中有超过70%是本地居民。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苗族群众,已经纷纷转变观念吃上了“旅游饭”。

  不光是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苗族群众的文化热情也空前高涨,苗族古歌、民间刺绣、苗族乐舞及传统银饰制作等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李玉福说,越来越多游客对苗族文化产生兴趣,他计划在现有的画廊和农家乐的基础上,与文化公司合作设计一批文创产品,方便游客把苗族文化带回去、传出去。

  文化与未来紧密挂钩

  西江千户苗寨只是贵州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变迁的一个缩影,它们从一个个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一跃成为了经济旺、百姓富、产业兴、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保护与彰显的现代村寨。

  这其中,有群众的建设激情,更有党委和政府的正确指导、大力投入。特别是,201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要求“全省各地要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为根基,突出风貌保护、风俗保护、风物保护”。

  今年,贵州省又拟从立法层面,对193个民族乡进行保护。除了将设定“民族文化生态示范乡”的命名条件和程序以外,还明确将优先扶持民族乡传统手工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鼓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民族乡领办兴办民族工艺企业,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党委和政府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对我们少数民族群众来说是件大好事。”从江县洛香镇塘洞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的传承歌师石永辉告诉记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大小比赛,塘洞小学的学生对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越来越感兴趣,纷纷报名选修相关课程,“他们也知道,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才能守住民族的根和魂。”

  除了授课,石永辉还常常以传承人的身份到各地的侗族大歌比赛担任评委,并借机从这些比赛中收集古老和新派的侗族大歌,“侗族没有文字,大歌都是口口相传留下来的,一旦遗失便再难寻回。我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把口传心授的民族文化形成文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