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湘黔文学 查看内容

家乡是诗歌创作里的脉搏——专访贵州青年作家李金福

2017-8-3 15:49| 发布者: cnxqw| 查看: 52534 |原作者: 韦国丽|来自: 盛世湘黔网讯

摘要: 家乡是诗歌创作里的脉搏 韦国丽 “李金福你是农村来的,汉语都说不好,怎么写作,抄我的吧,保证能拿90分。”初中同学的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李金福的自尊,也挑起了他的发愤:“我听了很不开心,我要努力读书,相 ...

家乡是诗歌创作里的脉搏--青年作家李金福

 

韦国丽

 

“李金福你是农村来的,汉语都说不好,怎么写作,抄我的吧,保证能拿90分。”初中同学的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李金福的自尊,也挑起了他的发愤:“我听了很不开心,我要努力读书,相信自己能写出文章,不知不觉就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一直坚持到现在。”20多年前的伤心事,李金福依然记忆犹新,也一直是他努力写作的某种动力,把海明威作为榜样,不曾放弃文学。如今,他将工作比喻为米饭,为了生存,不能没有工作。文学是韬光养晦,饭后茶香。

《飞鸟带来的种子》是李金福大学期间创作的作品,主要描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把自己的感情盛放在这片土地,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片土地上。诗中的天空、山野、青青的麦子等,都是对山水环抱的家乡真实情感的表达,言语中透露出劳动人民的朴实、人与自然的和谐。

李金福回顾创作《飞鸟带来的种子》时说:“它总结了大学期间诗歌创作的成果和水平,虽然还是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用语不到位、句子不够精炼等。”他说,在那个年龄段有这样的创作水平还是感到非常满意。现在的创作可能相比较那时候来说更加成熟,但也缺少了一些灵气,诗歌写作重要的就是灵气,灵气这个东西让诗歌更加美,具有有生命力。因此,他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作,这个时候很有灵感。

一个12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的人,20多年后,他的办公桌铺满各种报纸、书本,俨然是一座书屋,或者说是生产“作品”的车间。他的诗和人一样,既富有生气又古色古香。同事唤他“福哥”,用勤劳的“小蜜蜂”来形容他对工作的热情。白天是新闻工作者,晚上是文学创作者,他就是李金福,怀揣着文学梦想的青年,在深夜创作,却给了读者许多的温暖与光明。

 

记者:《飞鸟带来的种子》里的多首诗都有“镰刀”这个意象,那“镰刀”对你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李:“镰刀”是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在我的诗歌里是一种印象。我认为它是最能够诠释乡村生活的象征物,也是我记忆深刻的一种印象。我生活在农村,小时候用镰刀割草,爷爷和父亲经常在上山干活,腰间别起一把镰刀,明晃晃的刀刃,就像故乡夜晚的月亮。现在离开家乡在外面工作,有时候看到天空的月亮就想起故乡,想起爷爷和父亲,想起乡亲们的故事。

 

记者:书中分为“写给我的父亲”“写给我的爷爷”“写给我的朋友”3个部分, 他们在你心里都是什么样的?

 

李:在现实生活中,父亲是一个本分老实的人,一辈子勤勤恳恳,生活里没有很多想法,只知道一门心思劳作,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也希望我中规中矩的生活。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老兵,风风火火,见多识广,是个内心明了的人。他鼓励我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鼓励,可以说是我坚强的后盾。我过去的朋友,有很多算是过命之交,如今仍旧保持联系,称兄道弟。也有一些朋友慢慢的就把我当成了敌人,渐渐的就没有了联系。我的内心一直都满载着诗歌与远方,父亲、爷爷、朋友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他们让我成长又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

 

记者:你记忆中的家乡,沉静而美好。你对现在变化中的家乡还是一样热爱吗?

 

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的家乡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乡村公路也四通八达,看似一片繁荣景像。由于我回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对家乡逐渐感觉到陌生。有时感觉人与人之间的眼光不再温暖,淳朴之情被隐没。但不管家乡怎么变化,我依然爱着家乡,爱他的一草一木,爱着那曾经抚育过我的山水和乡亲们。家乡是我的根,不热爱自己家乡的诗人,应该是不配当诗人的。家乡在我的心里犹如诗歌般融入在我的血脉里,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记者:现在的你与家乡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李:现在每一次回家都感觉自己是一个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时候想多停留一些,但是总也找不到留下来的时间,一直漂泊在外。现在家乡只能在我的诗歌里,在我的文字里才那么的生动。

 

记者:在回忆家乡时,创作过程中内心与现实相矛盾时是怎样应对,跳出固有思想?

 

李:家乡是我诗歌创作里的脉搏,诗歌创作多是一种内心真诚的表白,这种表白来自真情实感,是属于非常自私的。就像爱情一样容不下一点虚伪,而且这种感情通过诗歌传播给别人,最初那是一种感动或感染,到最后产生共鸣。在我的内心世界里,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这些美是我们的幸福,而且这些美包括所有的人们,这是一种理想的描写和诉说。现实中,有很多东西显得苍白无力。在我的内心与现实中,我没有选择退缩。我更加喜欢自己是现实中的弄潮儿,勇敢面对现实,像一名斗士热血沸腾的冲锋陷阵,与现实斗争。跳出人们一般的想象,跳出现实中的固有。

 

记者:你写作的内容多是与您身边的环境相关联,随着城镇现在化步伐越来越快,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写作风格?

 

李: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印象物。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很难跳出自己的风格和模式,这个也许是所有诗人的最成功也最失败的地方。成功是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性。失败就是我们太单调,写作面太小,有时候没有能力驾驭大是大非的大题材。随着阅历的增多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我想我的创作风格应该慢慢的有所变化。

 

记者:举个例子谈一谈你创作《飞鸟带来的种子》时带着怎样的心情写作,为什么会写亲情和友情?

 

李:在创作《飞鸟带来的种子》时,其实我当时没有想很多,记得刚刚到大学时候,一心只想多读书,基本放弃了写作。后来有个兄弟是湖北的叫黄辉,他和我一起在2005被评为第五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我们一起考上同一所大学,他告诉我要把荣誉保持下去,鼓励我重新拿起笔来继续写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开始考虑自己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如何去突破?最后我决定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自己的家乡、亲情、友情,写家乡里的一草一木,从此踏上创作的征途。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来贵州省荔波生活?离开重庆、北京后你失去了什么?

 

李: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去了北京工作,北京平台很好,但是由于家庭原因,两年后就回到贵州,最后选择了荔波。荔波县碧波荡漾,绿水环绕,非常适合文学创作,地方小但人文气息浓烈。作为一名基层记者,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接触最普通的群众,他们的故事最能够让人感动。通过工作能够给文学创作带来很大帮助。

 

记者:少数民族作家都很有特色,你在无数民族作家中又如何脱颖而出?

 

李:这个一直都是我在考虑的问题,但是我不是很喜欢要少数民族这个概念来捆绑我,有些狭隘。文学家的作品要用来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和思想。在是否能够突破,而且脱颖而出,这个我不敢去做任何的定义。我每一天所做的就是不断去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用心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情,接触事情的根本。这样更好的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帮助认识和理解。将亲身经历和体验真实表达。更好的突破自己,才能有机会脱颖而出。

 

记者:您认为现在写作还存在哪些缺点。

 

李:对于现在来说,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好的作品,虽然写了一些,但都是属于小打小闹。这几年的写作缺点相当多,文采不够,文章平平的,所写出来的文本不够精炼,缺乏哲学和生命力。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观,所有的写作状态停留在一种无病呻吟状态。作品在写作中思路不清晰,文本描写非常肤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写作本身的意义,这个可能与自己的职业有关系,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争取挖掘更好属于质的东西,展现给大家分享。

 

记者:你发表了对媒体研究的文章,对媒体工作也有自己一番思考,那你对未来有何规划?

 

李: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忙碌的工作,真正热衷于创作的人往往能从工作中获得灵感。我工作之余还会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来锻炼身体,偶尔出去旅游以感受不同城市文化,拓宽视野。争取在接下来近几年里,用心去感受生活,专注于写作,将不一样的美和文化传递给读者,给读者带来更美的精神享受和不一样阅读感觉。

简介:李金福,贵州雷山人,苗族,青年作家,记者兼编辑。20134月份作为紧缺人才来到荔波县工作,在新闻采访战线上奋战多年,作品《山水造势地生金》荣获第十二届“新世纪之声·美丽中国”征文评选通讯类银奖,《交互媒体的特性与应用研究》子课题荣获教育部的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多年来,李金福出版了《东方神女》《飞鸟带来的种子》《喊山》等诗歌集。他曾获重庆市第五届巴蜀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金奖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