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大学读书是贫困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有越来越多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解决。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平塘县是贵州省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里,看看那里的贫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况。 父亲重病 母亲去世 21岁女孩靠卖玉米挣7000元大学学费 这是21岁的罗永兰第一次离家这么远。高考结束后的一星期,罗永兰就外出打工,她先是去了深圳,在一家小家电企业做流水线工人,然后又回到了贵阳,在这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上负责打扫卫生。按照最初的想法,打一个月工下来能挣三千多块钱。有了这笔钱,她就能够距离自己的大学梦又近了一步。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每一天,罗永兰都不想白白浪费。 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一天前,罗永兰拿到了贵州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罗永兰:特别高兴,说不出来感觉,要改变命运,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去。 罗永兰的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拿到了这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这个布依族女孩来说,这是她走出大山、走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为了跟家人分享这份喜悦,也为了做好各项上大学的准备,罗永兰跟打工所在单位的领导请了假,决定回家一趟。 罗永兰的家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县,从县城出发,还要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车子在一段山间小路上停了下来。罗永兰的家就在这片山坳里。 罗永兰:爸爸,我被贵州财经大学录取了,计算机专业。 回到家,罗永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这份A4纸大小的通知书让全家人爱不释手。 这是贵州大山里的一个布依族寨子,寨子里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村里没什么资源,交通不便,种些玉米和水稻是村民们唯一的收入。多少年来,村民们都在梦想着能够有出息、走出大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布依族女孩罗永兰,在今年的夏天,把这样的幸运带给了这个村庄,因为罗永兰是这个布依族寨子里第一个女大学生。别的女孩要么嫁人了,要么就在打工。 除了几盏电灯,罗永兰的家里没有任何电器。但在墙壁上,却贴满了她在学校获得的各项奖状。求学的这条路上,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子,罗永兰付出了远比常人想象更多的艰辛。 眼下,好不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罗永兰又遇到了新问题。上大学的学费是4100块钱,再加上各项生活费用,一个学期下来需要近7000块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凑齐这笔费用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罗永兰说,一年前,75岁的父亲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手脚都肿了起来,丧失了劳动能力,大部分时间只能坐着和躺着。永兰还有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弟弟,弟弟和自己上学的费用,一直以来都是家里靠些卖玉米和一家人的低保勉强支撑。而如今,上大学的七千块钱费用该怎么筹,罗永兰有些担心。妈妈是这个家里支撑她上学的最大动力,也是她最亲的人。但是自从妈妈在一年前生病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也就没了着落。 罗永兰:她一直总会说,只要你读大学去,不管有没有钱,我都会支持你,没钱的话慢慢借。 妈妈去世后,全家没有了壮劳力,因为没有钱,罗永兰甚至想到了辍学,好在班里的老师和同学轮番上门做工作,罗永兰这才顺利的从高中考入了大学,成为寨子里第一个女大学生。喜悦过后,罗永兰又要开始为学费操心了。 为了省钱,直到现在,家里生火做饭还是用的柴。担心自己走后柴火不够用,这天刚一回到家,罗永兰就背上砍柴刀,叫上弟弟一起上山去砍柴。密密的树林里,罗永兰动作熟练。怎么砍柴省力、什么树木容易燃烧,她都了然于心。这是这个大山里的女孩子早已掌握的一项技能。 半个小时之后,罗永兰和弟弟各自砍了一捆柴火。背起这捆三十多斤的柴火,罗永兰和弟弟回家了。山路陡峭,有的时候必须一路小跑才不至于摔倒。生活的困境像这捆柴火一样,重重的的压在这个女孩肩上。 妈妈离开了,如今罗永兰完成了妈妈的心愿考上了大学,但是靠低保生活的一家人即使再省吃俭用,也无法凑足七千块钱的费用。从山上砍柴下来,一家人坐在一起,又说起了学费的事情。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不让父亲担心,罗永兰想独自承担起了筹学费的事情。罗永兰说,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就一定要走进大学的校门。 可七千块钱的费用究竟要怎么才能凑齐呢?这顿晚饭,罗永兰吃得忧心忡忡。 第二天一大早,罗永兰背上竹篓又来到了地里。 罗永兰:剥玉米挣点学费上学,因为现在家里面已经没有钱了,只能自己靠自己去赚一点钱,解决学费上的问题,很心酸然后很无奈吧。 罗永兰在这个夏天第一次尝到了独自面对困境的滋味。要想走出大山,她必须学着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家里的四亩地都种了玉米,虽然玉米并不值钱,但这是眼下罗永兰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她在玉米地里寻找了半天,找出了一背篓品质最好的玉米。 罗永兰:我们这边玉米一根卖一块钱的话,二十多块钱。 回到家,罗永兰赶紧生火烧水,她准备煮熟这一篓玉米,背到镇上去卖掉,挣一点上大学的费用。从罗永兰家所在的寨子,到掌布镇上,坐车需要二十多分钟,为了省钱,罗永兰选择了走着去。 罗永兰:走路的话一个多小时,不坐车的话,走路的话可以节省五块钱,五块钱如果对我家的话,可以买两包盐了,可以吃很久。 省下这五块钱路费,家里就能买两包盐。对于家庭贫困的罗永兰来说,她早已习惯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日子。经过一个小时的跋涉,罗永兰来到了掌布镇上。 这天下午,罗永兰的玉米卖得并不顺利。她沿着镇子的几条街道走了好几圈,玉米一个也没卖出去。但罗永兰不想轻易放弃,她在掌布镇最热闹的区域找了一个位置,摆上了自己制作的纸牌,试图吸引人们来买她的玉米。可是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也没有客人前来问津。从来没有类似经验的罗永兰不知道该如何招揽客源,就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蹲在地上,等着生意上门。 就在罗永兰摆摊的这段时间里,摊位附近的好心人得知了这个女孩卖玉米的真实原因,纷纷伸出援手。 罗永兰的玉米在半个小时之内被抢购一空。一背篓的玉米卖了21块钱,虽然距离她上大学的费用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卖玉米的每一分钱进账,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都是希望。 自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罗永兰还没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从镇上回到家里之后,罗永兰决定到妈妈的坟上去看看。 罗永兰:我考取了贵州财经大学,这应该让你感到很高兴了,但是你没能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你应该感到很遗憾,你走了以后,家里面的事情都没有人来做了。 为了将女儿抚养成人 父亲宁可20多年独身一人 贵州省平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生活相当艰难。为了改变命运,山区里的孩子发奋读书,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由于家庭的贫困,很多像罗永兰一样的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除了喜悦还有忧愁。 应届高中毕业生 杨胜玉:我要去读大学了,31号就开学了。 杨胜玉的父亲 杨昌飞:读大学,不像在家一样,接触面广。 杨胜玉:在家自己照顾自己,打雷时不要打电话,多注意点儿,开车开慢点,不要总看别人,看前面不要看旁边,我去哪儿不要担心我,我会注意的,我不会出去瞎逛的。 19岁的杨胜玉还是第一次这么安静的坐下来,跟父亲杨昌飞聊聊天。父女俩相依为命了了了19年,交流并不多,这已经成了父女间一种特有的相处模式。而此刻,饭桌上的杨昌飞一言不发的听着,像个孩子,女儿不停的叮嘱,反倒像个大人。 吃饭的时候,屋外下起了雨。这样的天气,让19岁的杨胜玉开始想念母亲。 杨胜玉说,每当打雷下雨,爸爸在外面给人家干活的时候,她一个人窝在自己的小房间,胆小的她就会格外想念母亲。17年前,杨胜玉的母亲不辞而别,留下刚满两岁的杨胜玉和三十岁出头的杨昌飞。 杨昌飞没有了妻子,杨胜玉没有了母亲。为了照顾女儿,杨昌飞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就近找些零工,并不稳定,父女俩的生活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杨昌飞:那时候他们还笑话我,那时候梨子抬着卖的时候,我把她放到篮子的一头,另一头放东西,这样抬他们还笑,那是最难的时候。 为了赚钱养家,供养唯一的女儿,杨昌飞总是挑最苦、最累的活儿。进入高中,杨胜玉每个星期的生活费都要一百多元,杨昌飞更是一刻都不敢停的下地干活儿、外出打零工。 杨昌飞:她考大学是我最大的愿望,我跟她说那么多年来我的希望就是你的高考。 杨胜玉:感觉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东西,我没有见过,然后就会有一种向上的那种动力,就是别人可以过得那么好,我一样可以做得到的。 十多天前,杨胜玉拿到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走出邮局的一瞬间,杨胜玉和杨昌飞都没有吭声,但毫无疑问,这是这个两口之家,这么久以来遇到的最值得开心的一件事情。 杨胜玉:那天就是我觉得什么东西它们都是好柔软,太阳照下来的时候感觉很柔和,外面的那些人看起来他们都很高兴,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那么的顺眼。 和罗永兰一样,七千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成了杨家父女俩面前的一道难题。光景好的时候,杨昌飞一年下来能赚一万多块钱,大部分时候,家里的几亩地不到四千块钱的收入,是父女俩唯一的经济来源。女儿的学费没有着落,父亲杨昌飞一筹莫展。 杨昌飞:我跟杨胜玉不是说了吗,实在凑不了学费就跟他们借一点,或者就去贷一点款,比如贷款去读书,我说回来你自己还那个钱了,我那么多年的,回来你贷款的钱你自己要还了,那天我跟她开玩笑的说,她笑笑地说到时候再说吧,是替她还的,想方设法也是要还。 虽说可以贷款、借钱给杨胜玉筹上大学的费用,但杨昌飞也不想闲着。这天一有空,他决定再到家附近的工地上去看看,找找零工。每次爸爸出去找零工,只要杨胜玉在家,她都会跟着爸爸一起去,这是多年来父女俩人的约定。 离家二十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个正在施工的工程。杨昌飞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赚钱的机会,他仔细的向工地上的工人询问。转了一圈,杨昌飞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杨昌飞有些失望。 为了女儿学业不被影响,杨昌飞二十多年独身一人。杨胜玉了解父亲的苦衷,趁着吃饭的机会,跟父亲提出了深藏自己内心多年的一个想法,希望父亲再找个老伴儿。杨昌飞没有说话,只是反复叮嘱女儿要好好学习。 杨昌飞:我就怕她影响她的学习,怕她有其它的压力,影响了高考,所以我就要等她到大学以后,我才能考虑我个人的问题,付出也是应该的。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2016年平塘县投入580万元免除普通高中阶段就读学生学费、住宿费,在贵州省内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对于像罗永兰和杨胜玉这样的寒门学子,除了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外,地方政府也会有相应的资助。 除此之外,为了彻底解决学生们的后顾之忧,很多企业也开展了捐资助学的活动。 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党委副书记 王艳玲:我们根据家访的困难程度分为三个档次,一万、八千和六千,这是第一年的帮扶,以后每一年,我们根据孩子家庭困难的程度不同,然后按照解决他们的学费、住宿费和部分生活费这三个档次来考虑解决。 2017年6月,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启动了“彩虹益路”助学行动,在平塘县挑选了15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罗永兰和杨胜玉都是这次帮扶活动的受益人。未来四年,她们都不用再为大学费用发愁。 针对这些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平塘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高考奖励政策,让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平塘县自2005年就制定了高考、中考奖励政策, 2016年,平塘县财政收入只有三亿元左右,但教育投入却达到了五亿元。2017年平塘县有贫困大学生626人,这些学生都会根据各自的需求,享受到资助。 平塘县教育局资助中心主任 卢美亮:在平塘县的财政非常紧缺的情况下,都还要抽出这部分资金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总体我们全县的从学前到大学的贫困生,总共有16600个左右,配合我们当地的这些教师,当地政府挨家挨户进行政策的宣传,对贫困生的程度进行了解,使得这些贫困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资助政策,给我们这些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半小时观察:各方助力 让寒门学子求学无忧 再过半个月,贵州的布依族女孩罗永兰和杨胜玉就要到大学报到了。在各级政府和爱心企业的帮扶下,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终于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扶贫行动中来,去改变那些贫困学生的命运,我们祝福像罗永兰、杨胜玉一样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附: 贫困再也挡不住大学生求学脚步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时近暑期结束,高校即将迎来新生。我们仍会偶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大学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或网络传播,引起大家的感叹。那些故事背后的苦难打动了我们柔软的心,在莫名的心痛之后,我们有必要想一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之路真的会被家庭的贫困所阻挡吗? 我们承认,虽然现在人民日益富裕,但因各种原因致贫的家庭仍然有很多,而且还有很多连片贫困地区,在国家扶贫攻坚战未完成之时,这些家庭自然会因为学费问题面临着或轻或重的经济压力。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另一个现实,那就是聚焦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温暖目光”足以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而不犯愁。 “温暖目光”来自国家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代表着国家的庄严承诺,从国家部委延伸出去,从教育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延伸出去,一直延伸到县域、乡镇乃至村落。在这个体系中,制度性救济是主体。比如,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项目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这是一种刚性的承诺,从制度上基本实现了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包括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内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如同一个密密的网络,连接着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费、路费、生活费都有对应的资助项目。一个学生,只要手里有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无论家庭多么贫困,他都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得帮助,比如地方政府、高校、银行等等,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共资助学生达到4.25亿人次、资助金额达到6981亿元(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累计资助资金和财政投入都比上一个5年周期翻了一番。 有了制度托底,有了资金投入,关键就看执行的效果。所有的制度都需要人的执行,正是人给了制度温度和弹性,让这项惠及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得以高效执行。有句话说,学校可以放假,资助工作不能放假。这已成为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人们的底线要求。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程度有目共睹。在陕西渭南蒲城县,政府要求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期内,实行节假日不休息的工作机制;在四川奉节青龙镇,为保障群众知晓政策,镇里运用广播村村响、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宣传,并利用开展扶贫工作的机会入户宣传资助政策;越来越多的地方对学生资助工作实行严格的问责机制。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学生资助工作正在打一场“群众战争”,学生资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得到极大提升。另外,有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督与自觉补位,有社会公益力量主动介入,那些家庭贫困学生不仅没有上不起大学,还上得越来越好。 事实也是如此,学生资助工作资金上有保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从资助中得到经济帮助,更受到了品格、意志的磨炼,他们中间涌现出很多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好学生。正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给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所言:少年壮志不言愁,希望你“仗剑走天涯,拼的是才华”! 因此,可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故事出现在媒体上、微信朋友圈里,更多的是一种传播惯性,这种惯性不过是应时出现而已。而且有时候,这些故事背后不免带着某些自媒体营销的影子。毫无疑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伪命题。那些看似无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事实上已经被坚强的力量托着,国家、社会和富有爱心的人们正用力拉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手,使他们在温暖的目光里坚定前行。那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家庭的不幸,看到贫困对人们的伤害,但我们不再相信,贫困会阻挡大学生求学的脚步。这既是党和政府的承诺,也是实实在在的美好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