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五十年前,初次接触到罗开礼这个名字,感觉很遥远,一个名字一个符号而已,虽然跟“芭蕉塘”这个陌生地名连在一起同时进入我的脑海中,但总感觉有些漂浮不定捉摸不透。而今天,在我的潜意识里,罗开礼三个字,应该成为我们这支罗氏宗族的灵魂,家族的旗帜。
记得五十多年前,荣昌老家一个我不认识的宗亲老人来到我们内江的家里,送来一部宣纸石印的清朝乾隆三十七年的《罗氏族谱》,很多页面已经破损了。因为先父解放前在重庆读了大学,当过校长,在家乡人眼里,他就是翰林院的人了,更加上他每次回乡都很乐意跟父老乡亲写门联,知道他能写一手好字,送来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他帮助把这部族谱修缮好,据说这是整个荣昌家族人唯一保存的一本,非常珍贵。
先父认为这是为罗氏家族尽一份力的好事,虽然是义不容辞但也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接受下来了。所谓压力风险,是因当时已是文化大革命前夕,阶级斗争风声日紧,几年前,他又因为不满大饥荒饿死这么多人,数次上书中南海吁求改变政策以解民于倒悬,因而被戴了反革命帽子,既担心红卫兵破四旧抄去,又担心被随时上门的公安查抄后作为反革命变天账罪加一等 ,因此先父每次翻出来用宣纸修补好再用毛笔把残片上的字端端正正写上去,一天的工作完了再把族谱包裹好小心翼翼藏起来,或藏柜子下或压大砚台下,或者藏砖墙空隙里。由于我们几弟兄里我的古文知识较好,所以每次先父做这些事时也乐意让我在一旁帮忙并让我读看,于是我知道了“芭蕉塘”,记住了“罗开礼”。
(这就是先父修补后亲自题写封面的荣昌罗氏族谱。图缺)
按我们家族班辈排序:
开法永景仲子应,丹祖文廷时日学,
用万良才进德新,世存仁义纲纪兴。
开礼公就是我们的始祖了。但在我们族谱上对他的记叙仅不过寥寥几笔:
“吾始祖开礼公,任武岗军教授,宋末抗元,曾起兵收复永丰县,与宋相文天祥作辅军之峙,为唇齿之依。”
既然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有些瓜葛,想必始祖亦是挺不错的人了,心下自然有些窃喜,但更详尽的细节却不甚了了。更多的了解始祖开礼公却是在最近两年,查阅了《宋史》《宋元学案》,看了江西《大江网》有关文章后,方知始祖事迹在《江西通志》《吉安通志》《湖南通志》及文天祥的《文山集》里均有记载且比我们族谱里更为详细,兹抄摘如下:
寅公裔孙,南宋末进士、武冈教授、永丰招抚使罗开礼,追随文天祥起兵抵抗元军南下,兵败被执时,严词拒降,于狱壁上题诗见志。诗云:“此身断不望生还,留得芳名在世间,大地尽为胡染血,好藏吾骨首阳山。”乃绝食八日而死。(开礼公之死节及其诗,与后来文天祥事相似,文天祥万古留芳的绝命诗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开礼公之绝命诗与之亦交相辉映,差相比美)开礼公从容就义后,文天祥祭文有云“蚊哭金州雨,猿啼卡蕉鹳”,深痛悼念之情,跃然纸上。(江西永丰《罗氏族谱》)
◆文山讲友
《教授罗水心先生开礼》
罗开礼,字正甫,永丰人。袁州教授。江上兵起,文丞相辟知永丰,倡义以仗大节,连兵邹风,驻师永丰。吉、赣军溃,元兵追及空坑,丞相幸脱大索,先生坐隐岩中,执囚吉安。不屈,八日不食而死。丞相为制服恸哭祭之。(摘自《宋元学案》)
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天祥闻开礼死,制服哭之哀。(摘自《文天祥传》)
用理,字正甫,是为水心先生。景定中,举于太学。不屈时,年已八十矣。(明·解缙大学士《罗氏族谱》)
另外还有江西《大江网》所载一文,其记叙更为详细,兹改正一些错讹后,照录于下:
罗开礼(1198-1277),字正甫,号水心,瑶田水心村人。他面清目秀,博学强记。曾任袁州儒学教授和武冈军教 授、永丰知县兼招抚史。晚年响应文天祥号召,起兵抗元,以身殉国。
罗开礼的青壮年时期,朝廷腐败,奸权当道,于是无心做官。成祐三年(应是宝佑三年《我注》)(1255年),社会动乱,他便在水心村2里许挖池筑岛,建房岛上,聊以闲居,并取名“水心”。后人将这个遗址叫“河围寺”。
咸淳七年(1271年),罗开礼中进士后,被任命为袁州儒学教授,但他未去上任,接着改授武冈军教授。
咸淳年间,蒙古军正步步向南宋进逼,半壁江南烽火连天,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文天祥因主战而被罢免,隐居庐陵文山,但却无时不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咸淳八年(1272年)秋,文天祥为激励各地豪杰共赴国难,来到境内,在水心村河围寺与罗开礼相会,罗开礼设宴款待。宴席上罗开礼与文天祥相见如故、肝胆相照,谈论国事,停杯流泪。在文天祥的感召下(起兵)抗击元军收复河山。景炎元年(1276年),文天祥任右丞相,在南剑州组织抗元武装,并号召天下义士,起兵勤王,罗开礼积极响应,将全部家财募养义兵在河围寺挖池筑城,以利固守,并在河围寺石子坪练兵,后亲领义兵。收复永丰县城,即任为永丰知县兼招抚史。
景炎二年(1277年)七月,文天祥派遣罗开礼、邹风一起镇守境内,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后奉旨出师攻击元军,在吉州、赣州、南安、南雄等地大败元军。这时江西各地起兵响应,宁都、于都指日可取,义军军威大振。
八月,元朝廷调元帅李恒率领5万骑兵直插兴国,另一支元军攻打永丰,文天祥兵败空坑;邹风、罗开礼率部队奋力抵抗,也败。罗开礼隐在岩洞中被李恒俘虏,解到吉州,关进大牢。
罗开礼在狱中坚贞不屈,严词拒降,大骂元军:“我为大宋义士,虽锅汤刀锯,亦何惧焉!”并在监狱壁上题词:“此身断不望生还,留得芳名在世间。大地尽为胡染血,好藏吾骨首阳山。”绝食八天,卒于狱中。
文天祥闻罗开礼死,悲痛欲绝,作《祭招抚史罗水心先生文》,哭祭曰:“江西义士勤王者众,未有如公之劲气诋胡,奋起死节,捐躯就义。若风霆日星,忠烈伟哉!”
以上文字中,一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先祖——开礼公跃然纸上,更为难得的是,咸淳八年(1272年),已七十四岁高龄的开礼公在水心村设宴款待文天祥时,二人一见如故,肝胆相照,谈论国事,停杯流泪,知文天祥奉诏勤王铁心抵抗元兵侵略,逐决定放弃颐养天年,倾家荡产募养义兵,配合文天祥抗元收复河山!作为古稀之年的先祖,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
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七十九岁的开礼公终不敌元军铁蹄,兵败永丰,被俘后严词拒降,大骂元军,绝食八天,死于江西吉州狱中。生前曾于监狱壁上题写了前述史记中记载的那首气壮山河的著名诗篇:
此身断不望生还,留得芳名在世间。
大地尽为胡染血,好藏吾骨首阳山!
作为他第二十六代裔孙的我,每每读及此诗都禁不住眼眶潮湿欲哭无泪。我常猜想,后死的文天祥过零丁洋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时,他心中是否曾浮现过先祖开礼公这义薄云天铮铮铁骨的诗句?所以在去年冬,金堂宗亲准备刻碑《罗氏赋》时,将他们拟的赋文发来希望我给修改编撰,在一番调整删改后,考虑到先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作为我们的灵魂和旗帜,适可给予我们罗氏后人以激励,并以此发挥一些正能量,逐于赋文中加添了:
始祖开礼,毅勇刚强,不辞古稀,爱国热肠。抗元举义,练军水乡,随文天祥,鏖战沙场。兵败被俘,誓不投降,绝食八日,以死徇邦。二子离赣,扶柩入湘,徙居隆回,芭蕉塘乡。兄弟后裔,勤家兴邦,贤子贤孙,八方扩张。赴黔进川,上闽下广,开礼后人,以此荣光。
但后来他们告知我,据说有人怀疑江西永丰的罗开礼是同名同姓的另外一个人,于是不敢用上述这段文字,这就引起我极大的疑虑,仔细查阅了我们荣昌族谱,金堂族谱和芭蕉塘族谱,跟江西族谱比较,发觉里面的表述有相同的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相同的:罗开礼,字水心(有的族谱为氷或冰字应是水字之误刻),南宋人,武冈军教授,卒于德祐丙子年(1276年)(江西为1277年)。
不同的:
芭蕉塘族谱:讳开礼,字冰心,吉州太和人,宋度宗庚午年(1270年)自豫入楚,任武冈军教授,于德祐丙子(1276年)十月初八日,公卒于任。有四子,长子嵩,选通判,次嶽,次祥,次禄。(另外,新谱有云:---遵生即为开礼公之先祖,尔后,礼公肇基长沙徙来芭蕉塘,路经大塘冲稍息片刻,立有罗公井之丰碑为记,礼公子嗣有四---{后略})
金堂族谱:百福次子【处仁】字明善,甲寅二月十六生,配刘氏,丙辰九月初七生。【处仁】生一子,即开礼公(庚申1200年10月10日生),宋度宗庚午年自豫入楚,任武冈军教授,于德祐丙子(1276年)十月初八日,公卒于任。
荣昌族谱:(因页面破损缺失,暂无法查证生卒年,但在前言及总述中有提及开礼公抗元之事,这是跟芭蕉塘谱和金堂谱不同的地方)【1】始祖开礼公,任武冈军教授,宋末抗元,曾起兵收复永丰,后终以大局不支。其子法嶽法禄由江西迁湖广宝庆---(以上为荣昌罗义江手抄本)【2】(此处不清)豫章武冈军教授,宋末王纲既坠之时,当干戈扰攘之际(此处不清)与宋相文天祥作辅军之峙为唇齿之依(此处不清)谥号忠勇先生(此处不清)其子嶽公率家人于南楚宝邵宝庆府邵阳县芭蕉塘停骖,览山川之秀以卜居,故子孙之畅茂---(以上摘自乾隆三十七年残本)
江西族谱:圣卿第三子德诚生开礼,宋末进士,授袁州学正,改武冈教授,辟知永丰县,仗义死难,丞相文天祥为制服哭祭尽哀。京学谕讳【存】者,开礼子也。生卒年1198年——1277年。
(此是先父修补的族谱,上半部分为先父补写的字迹。图缺)
从以上抄录文字可以看出,江西罗开礼就是湖南罗开礼,不可能在名字相同任职相同事迹相同年龄相近的情况下,还有另外一个人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各家族谱不同的记载不同的表述怎么办?考证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探幽寻微以达到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并使之统一起来。之所以叫“初考”,皆因占有资料不多的情况下,根据历史变迁,有必要作一些假设和推断,如有不合理之处,欢迎家族中人或者拥有更多历史资料的宗亲给予指正,若有争论更好,本文《初考》且作抛砖引玉之举吧?
(一)关于生卒年
金堂谱里指出了开礼公的父母及生卒年,这在其他谱中都没见过,感觉很难得,但我查阅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觉完全是谬误。
说开礼公的父亲叫“处仁”,甲寅年生;母亲刘氏,丙辰年生,他们于1200年(庚申年)生下罗开礼,于是我从庚申年往前推找,离庚申年最近的甲寅和丙辰是1194年和1196年,如是,到1200年生开礼公他父亲才六岁母亲才四岁?当然不可能。那就再前推60年,则1134年(宋绍兴四年)才是甲寅,到开礼公出生的庚申即1200年他父亲该66岁,有可能生开礼公吗?即使父亲可能母亲也不可能了啊?因为她母亲应该64岁,停经已超十年(女子一般五十岁即停经),除非有奇迹发生。
金堂谱和芭蕉塘谱认为开礼公生于1200年卒于1276年,而《大江网》及江西谱是1198年——1277年,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即开礼公寿年79岁。因为明代大学士解缙编纂江西《罗氏族谱》时记叙:“(开礼公)不屈时,年已八十矣。”古人一般以虚岁计算,79即80,这样表述就十分合情合理。
(二)关于开礼公之死
从前面文字我们已经知道,开礼公是兵败永丰后,绝食死于江西吉州监狱,但芭蕉塘谱却看不到这些,只简单的说是:“宋度宗庚午年自豫入楚,任武冈军教授,于德祐丙子(1276年)十月初八日,公卒于任。”或者说是“礼公肇基长沙徙来芭蕉塘,路经大塘冲稍息片刻,立有罗公井之丰碑为记。”
我认为,此两种表述既错误又矛盾:
“公卒于任”,意思开礼公是平静的去世于武冈军教授任上?“肇基长沙徙来芭蕉塘”,是根基在长沙?自己迁徙而来?这些文字里面没有刀光剑影的沙场激战,也没有视死如归的绝食骂敌?真有点不可思议。而且其中也存在不少谬误,如:“水心”误为“冰心”或“氷心”,且水心不是他的字而是开礼公的号;“自豫入楚”也不对,豫是河南的简称,如果是从江西过来则应该称之为“赣”,如“豫”是指“豫章”(即现在的江西南昌),但就不能简称为豫;而后面又说是“肇基长沙徙来芭蕉塘”?究竟是从江西南昌(豫章)还是肇基在湖南长沙然后迁徙过来?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了!
到底开礼公生前来过湖南武冈来过芭蕉塘没有?我的答案是,没有。
南宋末年特别是咸淳年间,南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元军入侵,内有权奸当道,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哀鸿遍野,开礼公早已无心仕途,不仅没有赴袁州学正,改授的武冈军教授也不一定去过任上,即使去过,也是很短时间。再说,武冈军教授之职也不一定在现在的湖南武冈,我们荣昌族谱上说的是“豫章武冈军”。那么他在干啥呢?他在家乡永丰开挖湖心岛,建房置树,筑建“水心村”(后来当地称之为“河围寺”)以备养老,所以才有后来在水心村设宴款待文天祥及在江西抵抗元军之伟事。综上,我认为,开礼公的晚年直到起兵兵败绝食死都没有离开过江西。
为啥芭蕉塘谱里没有如我们荣昌谱和江西谱里关于开礼公死难情节的追述?我认为这里有些谜团需要解开,其实解开后我们便恍然大悟,原来是先祖修制族谱时,在刻意隐瞒一些不愿他人知晓的秘密:
在中国人口大迁徙历史上,有名的是“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明末清初,但在这之前还有一次人口大迁徙,那就是“江西填湖广”。所以一般的说法是,先有江西填湖广,再有湖广填四川。而江西填湖广就发生在宋末元初。由于战乱,湖南湖北人口急剧减少,元朝初便从江西迁徙了不少人去湖南湖北,迁徙的规则是,赣南的去湘南,赣北的去湘北或鄂北。
有这样一段趣话:过去四川各地几乎都建有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许多湖广填四川来的外乡人不仅要参加湖广会馆的活动,江西会馆有活动他们也跑去参加,问其缘由,原来他们的祖上便是从江西填湖广过来的,所以他们的根还是在江西。这也是听先父所言,因为在四川的我们这支罗氏便是如此,既认湖南也认江西。
开礼公的二儿法嶽和四儿法禄便是在这次迁徙中从江西永丰定居到了隆回芭蕉塘,这当然是发生在开礼公已经在江西吉州死难之后了。大儿法嵩在外当官,任通判,自然不在迁徙之列,三儿法祥也许留在永丰水心村看守祖茔(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永丰找到法祥的后裔,更希望能够知道法嵩的下落),古人如死在他乡也得想方设法叶落归根,岂能允许将尸骨随迁徙的儿孙带去异乡安置?因此,在芭蕉塘的开礼公墓极有可能是衣冠墓!
迁徙芭蕉塘的法嶽法禄当然不敢跟后人述说开礼公抗元绝食的英雄事迹,(这样的故事只宜口口相传)更不敢将此写入族谱,因为天下已经是蒙古人的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铁穆耳在元初建国时期的镇压手段也是相当残酷,谁还敢把祖先誓死抗元的英雄故事拿来到处传唱?除非找死,于是便编纂出一段矛盾重重的开礼公生平文字,造成芭蕉塘族谱与历史上真实的罗开礼公脱节的现象。
至于江西罗氏族谱记叙的“京学谕讳【存】者,开礼子也”,不知叫【存】的那个人是否跟法嵩有关系?或者就是任过通判的法嵩后又改任了京师的学谕官也未可知。因为这部江西罗氏族谱是明朝翰林学士王景所撰,其上溯开礼公之父及叔伯,还有他的祖父,下涉及就更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至于开礼公的大儿法嵩究竟在哪里?三儿法祥是否还固守在江西永丰?许多未明朗之疑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考究。毕竟历史已过去几百年,能够保存下来的纸质资料或口传资料不多,各地流传下来的族谱中错讹的地方也不少,需要我们参与整理的人认真对待。
其实上面这些推测,在我们荣昌族谱里已经有所昭示(请参考照片二),在族谱总言里,前面叙述了开礼公与文天祥共同抗元经过,接下来便说开礼公死后“谥号忠勇先生”(此谥号应该是南宋末代皇室封赠的),再接下来才说“其子嶽公率家人于南楚宝邵宝庆府邵阳县芭蕉塘停骖,览山川之秀以卜居,故子孙之畅茂---”注意,这里没有说是“开礼公携家人去芭蕉塘”,而直接说“其子嶽公率家人”等等,这就明显是指为“后罗开礼时代”的一次纯粹的迁徙行动,也就是发生在元初的“江西填湖广”。
综上所述,窃以为,以罗开礼公为灵魂为旗帜的这一支脉罗氏宗亲,都是认同芭蕉塘为发源地,而芭蕉塘人的祖脉更在江西永丰,如何把芭蕉塘开礼公与江西水心村开礼公相同的地方融合好发挥好,把相异的细节处理好,还先祖开礼公以本来面目,这是芭蕉塘始祖地宗亲们急需解决的要事,也是散居各地的开礼公罗氏宗亲希望之所在。
如其他宗亲有更充分的资料能够提供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把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历史更加细化,让家族历史人物更丰满,这便是我这篇拙文想达到的愿望。
(下图为湖南隆回芭蕉塘开礼公墓。图缺)
附:罗文骅《关于隆回县南岳庙镇老屋场村、寨建村合并新村更名及发展规划建议书》(节录)
欣闻家乡隆回县南岳庙镇正响应湖南省有关政策号召,进行加大精准扶贫和并村工作,拟将寨建村和老屋场村合并新村,十分欣喜。作为在异地发展从事文化传媒策划业十余年、一直关注家乡发展的游子,时刻牵挂家乡的变化。根据这些年对家乡人文历史的关注,以及家乡长辈的口传身教和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借此机会慎重提出《申请将隆回南岳庙镇老屋场村、寨建村合并后的新村更名为芭蕉塘村及发展建议》,希望引起各位领导重视斟酌采用。
一、与文天祥交相辉映的民族英雄罗开礼后裔竟然在隆回芭蕉塘
在国内不少地方为缅怀先辈和英模,弘扬他们的光辉业绩,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挖掘人文历史,纷纷以历史名人或者地名命名,既可让子孙不忘根本,又便于后辈联络感情。隆回作为湘中人文福祉,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传承古老文明,经过千百年历史的变迁、积淀与遗留,一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和典故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和璀璨光芒。
南岳庙镇所辖寨建村、老屋场村两村位于南岳庙镇东段,距离县城仅15公里,东接武邵、造端,西接沙子坪,北接金星,罗子团,是县城衔接横板桥罗子团的重要通道,也是东去荷香桥的重要岔口,区位优势明显。 据有关史实表明:在老屋场村罗沙公路边的芭蕉塘罗家大院子(原宝庆府邵阳县洪仁西路芭蕉塘)是一个远近知名,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地名和传承近八佰年历史的名人故事,因为这里是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谥号忠勇先生的武冈军教授、南宋忠臣武国公罗开礼的嫡传后代发源地。芭蕉塘远近闻名的不仅是其历史典故,还有一口方圆百里闻名的芭蕉塘悠源井水,手工富硒红薯粉丝远销长沙,供不应求,已经被南岳庙作为五大扶持产业之一,周边“天子街”、“骑龙界”“鹅翅膀”“寨下”均颇有历史渊源。
而在历史中有着盛名的罗开礼是系南宋丞相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四十岁担任丞相后“三顾茅庐”邀请时年76岁高龄的他出山追随抗元,在其逝世后又亲自为其披麻戴孝的忠勇德善先贤。《宋史》:“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天祥闻开礼死,制服哭之哀。”
罗开礼(1198-1277),字正甫,号水心,江西永丰县瑶田水心村人。他面清目秀,博学强记。曾任袁州儒学教授和武冈军教授、永丰知县兼招抚使。晚年响应文天祥号召,起兵抗元,以身殉国。罗开礼的青壮年时期,朝廷腐败,奸权当道,于是,他无意做官。宝家庭成祐三年(1255年),社会动乱,他便在水心村东2里许,挖池筑岛,建房岛上,聊以闲居,并取号“水心”。后人将这个遗址叫“河围寺”。 咸淳七年(1271年),罗开礼中进士后,被任为袁州儒学教授。但他未去上任。接着,改授武冈军教授。公元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时任右丞相的文天祥为激励各地豪杰共赴国难,从赣州经吉安来到永丰,在今属瑶田镇的水心村“河围寺”会见罗开礼,在文天祥的感召下,罗开礼当即表示:弃任武冈军教授,倾其家资,募养义兵,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景炎 二年(1277年)7月,罗开礼奉旨出师吉赣,大败元军,进驻永丰,并出任永丰知县兼招抚使。八月,元军元帅李恒率骑兵5万直奔兴国,导致文天祥兵败空坑(永丰南部)。另一主力攻打永丰,又使罗开礼战败被俘,被押往吉州(今吉安市)。罗开礼在狱中坚贞不屈,题诗一首:“此身断不望生还,留得芳名在世间,大地尽为胡血染,好藏吾骨首阳山。”他绝食八天而卒于狱中,享年80岁。
文天祥闻此噩耗,亲自来到罗开礼家乡水心村披麻戴孝,并作《祭招抚使罗水心先生文》,哭祭曰:“江西义士勤王者众,未有如公之劲气诋胡,奋起死节,捐躯就义,若风霆日星,忠烈伟哉”。
芭蕉塘罗开礼后代沿袭字辈是:
开发永景仲子应,丹祖文廷时日学,
用万良才进德新,世远仁义纲纪兴,
词承孝友彝伦叙,家传诗书门第高,
荣华富贵光先泽,令闻广誉多贤豪。
芭蕉塘整个院子人丁兴旺有近千人,98%姓罗,由其子孙衍生几百年来,周边四村老屋场、寨建、金星及沙子坪罗姓均系从芭蕉塘繁衍而出,其中寨建、老屋场、金星三村总人口近五千人,其中罗开礼后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芭蕉塘的名字已有数百年历史,目前在寨建村的320国道旁边建有罗开礼墓碑(据传为官靴衣冠冢),附近几百米出有其两个儿子的墓碑。除开隆回芭蕉塘周边村外,根据史实记载和目前已寻根情况,据寨建村从事二十多年开礼罗氏研究的罗仁礼估算,从芭蕉塘出走新化、四川成都金堂、内江、荣昌及重庆贵州等地的支派宗亲,总计预计不低于三四十万人,其中仅家族族谱记载罗开礼第13代一个裔孙媳率四子湖广填川,余下三子定居成都金堂三个镇就有在册名单近五万人,涌现出不少党政县级领导、企业家、书画家、专家学者和社会各阶层精英。数百年历史变迁,游子远行千里,离走他乡发展繁荣百年,但祖训不可忘,血脉相连,永远难忘的根还在隆回芭蕉塘大院子。这几年在成都金堂的宗亲自寻根问祖成功后多次组团返乡祭祖、联谊。而今年清明前芭蕉塘后裔专赴开礼出生地认祖受到当地热情接待,并已经获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