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的一把手往往把招募人才的权力下放给人力部门了,这简直是灾难。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而且一把手要格外重视,亲自主抓。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用人高手,正式因为对人才建设十分重视才有了 “贞观之治”,不妨看看他用了什么方法让手下名相良将无数?
上下五千年,论人才之鼎盛,文武之兼备,难及贞观时代。
古代十大名相、十大名将,版本众多,但名相必有房玄龄,名将必有李靖。贞观文臣灿烂如锦,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王珪、温彦博等,青史留名;贞观武将将星闪耀,李绩、尉迟恭、李道宗、薛万彻、薛仁贵等,震铄古今。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过年张贴的门神——秦琼、敬德,都是彼时人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贞观时期,人才井喷式的涌现,并非上苍的青睐或偏心。追本溯源,在于李世民——这位优秀的董事长,在人力资源上的远见卓识,全局把控。
一、格局:唯才是举,博大能容
李世民求贤若渴。《全唐书》记载,太宗的求贤举人诏,有五次之多。
贞观二年,李世民动员诸大臣推荐人才。班子成员、右仆射封德彝因很少举荐,受到批评,封大人解释:未见奇才异能。太宗提出振聋发聩的人才观: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哪个朝代会没有贤才,只有被遗漏,所以没被发现而已。
他又责令另两位宰相,房玄龄与杜如晦:你们作为朝廷要员,要帮我分忧,广开耳目,求访贤臣。你们总是忙于琐碎事务,怎么能帮助我求贤呢?人才,人才,每位高管都必须是HR。
他提出人才战略,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与主席提出的“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关键”,异曲同工。谈及人才的重要性,李世民说:即使有绝世宝珠,黄金千两,也不如身边聚集人才的兴盛、贤士的尊崇。
这种任人唯贤的格局,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让不同出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共聚一堂。父皇老臣裴寂、萧瑀,旧日幕僚房玄龄、杜如晦,政敌旧部魏征、薛万彻,皆为己用。农民出身的程知节、寒微出身的尉迟恭、贵族出身的李靖、少数民族的何力,皆受重用。
不拒细流,海纳百川,方成其大。 二、眼光:识人之明,知人善用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世民绝对是伯乐中的伯乐,以识人之明,为大唐选出了无数千里马。他的“明主工匠”论,更是用人的宝典。
巧匠制木,直的做车辕,曲的做车轮,长的做栋梁,短的做拱桷。不管曲直长短,都能派上用场。明主用人,也是这个道理。聪明的取其谋略,愚笨的取其气力,勇敢的取其胆识,胆怯的取其谨慎。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他提出: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暇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不要责备求全,要注重人才的组合,发挥各自的作用。
他确实这么做的。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时人称“房谋杜断”,以房杜为左右仆射,二人优势互补,同心辅国。魏征将谏诤视为己任,任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戴胄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
他曾点评诸臣,众皆悚然: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捷,断事果决,但打仗不行;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不结朋党,但不敢提意见;唐俭能言善辩,擅长调节矛盾,但未向朝廷提兴革的建议;杨师道性情温和,少有过失,但性格怯懦,关键时不给力。
王珪识鉴精通,善于臧否人物。太宗让他与其他人物评比,王珪得了满分。他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皇帝很满意,连声称善。其实,王珪只是鉴赏,太宗却是这般用的。
三、胸怀: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尉迟恭,刘武周部将,天下第一猛将。
武德三年,他与另一大将寻相,困于介休,被李世民招降。李世民封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而且,将随其归降的旧部八千人,仍归其统领。没有信任是做不到的。
攻打洛阳,王世充兵强马壮,双方陷入胶着。寻相逃跑,不知所终。众将疑心尉迟也会叛乱,不等请示,先绑起来。屈突通等再三劝说:此人归降不久,骁勇异常,为防生变,建议诛杀。
李世民未采纳,直接释放,并请到内室之中,赠以金银。李世民对他说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今以此物相送,是表共事之情的。绝对的信任。尉迟恭推开金银,俯身叩头,没有豪言壮语。但自此之后,一生相随,至死不改。战场上数次舍身相救,官场上亦舍命相挺。
可与太子为敌。太子派人赠送金银器物一车,持密信与尉迟恭,说:希望能得到屈驾和眷顾,以便加深我们之间的布衣之交。结果,尉迟恭婉拒,并将此事禀告李世民。
可与天子为敌。玄武门兵变,尉迟恭诛杀李元吉,一身血迹。之后披甲持戟,到御前警卫,“护驾”李渊。虽千万人,吾往矣。
后世的朱元璋,深刻领会此点。陈兆先率三万士兵投降,面对心存疑虑的降兵,朱元璋从中选出500士兵,当晚替换亲兵作其护卫,他放心地卸甲睡觉。这份信任与托付,让三万士兵死心追随。
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四、态度:尊重人才,善于激励
要赢得人才的心,唯有尊重人才,欣赏其才学,接纳其思想。
武德四年,李世民建文学馆,延纳贤俊,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为学士,礼遇极高,五品俸禄,天天谈经论史,切磋交流。又命画家阎立本画像,诸亮题赞。收入书库,以传后世。这份荣耀让人羡慕不已,选入文学馆,就被称“登瀛洲”,做了神仙。
贞观四年,李世民看到大老粗常何奏疏,居然很合圣意。很是诧异,问及何人手笔?常何答道:食客马周。太宗立即召见,在马周没到期间,曾四次派人前去敦促。 最新资讯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