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湘黔文学 查看内容

欧阳黔森:花开有声 逐梦

2018-3-24 23:09|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1485 |原作者: 欧阳黔森|来自: 人民日报文艺

摘要: 贵州遵义花茂村。人民视觉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这是荒茅田人一个美好愿望。荒茅田人没想到这个愿望,需要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才能梦想成真。穷则思变,是改变现状的重要因素 ...

贵州遵义花茂村。人民视觉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这是荒茅田人一个美好愿望。荒茅田人没想到这个愿望,需要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才能梦想成真。
穷则思变,是改变现状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穷不思变,无论多久,你的境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从1955年更名为花茂,一个甲子六十年的岁月,对于一个村庄来说,确实是一个漫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村庄从贫困到富裕的奋斗历程。
荒茅田这个名字也不知道叫了多少代人,叫了多少个朝代,一句话,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贫困、荒芜的地方。即使它叫花茂了,也并未改变它是一个贫困村的状况。
十多年前,我写了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的电视连续剧剧本《雄关漫道》。为了写好这部剧,我重走长征路,而地处遵义县枫香镇境内的苟坝会议会址也是我的目的地之一。这样,我才知道有一个花茂村的存在。那天,我坐在吉普车上,一路颠簸六个半小时,还没到目的地。同车的本地人见我着急,便对我说,这里已经是花茂了,最多十分钟就到苟坝。我朝车窗外一看,花茂不仅没有花,树也没见几棵,道路泥泞不堪,民房陈旧杂乱,真的有点不堪入目。说实话,这样的地方很难让人记住。
结束那次采访后,没有人再给我提起过花茂,花茂村就像我经过的很多村庄一样,没有留下任何记忆。即便五年后为了创作一部电影剧本,我再次到过苟坝,也没有想起花茂村的存在。其实,到苟坝只有一条路,我肯定经过了花茂村。
我再次来到花茂村的时候,花茂已经是花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是“百姓富、生态美”的模范村。
这次来花茂,主要是创作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电视连续剧,必须在这里长住,与这里的老百姓促膝谈心,体验他们的生活。五天后的一个傍晚,刚吃完饭,枫香镇的党委书记帅波说,吃完饭我陪你到苟坝散散步。我很惊讶,苟坝?这里不是花茂吗?帅波说,苟坝村和花茂村就“一步之遥”。我更惊讶了,苟坝我到过两次,第二次来是五年前,按说这个地方我必须经过啊,也看到过啊,哪有这么美丽的一个地方嘛,短短五年时间,莫非换了人间?帅波兴奋地说:“你到过苟坝?哎哟,你再看看今天的苟坝,你肯定也认不出了!”
花茂村和苟坝村比邻,都在马鬃岭山脚下。苟坝村因为苟坝会议在这里召开而远近闻名,在党史、军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这里,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这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然而,现如今苟坝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苟坝村也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我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便是我工作、学习的常态。这五年来,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走村过寨,自然免不了与县乡的基层干部打交道,但更多的是与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所谓“交道”,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和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使我非常愉悦,而这个愉悦,只有来到这里才能感同身受。因为我的愉悦,是来自于他们的愉悦,而他们的愉悦,来自于党的政策、党的关怀、党的温暖。无疑,老百姓的感情是质朴的,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表白,让人听后,不由得内心升腾起一种对共产党由衷的敬佩之情。
表白是质朴的,质朴的表白却令人震撼。这个表白,是一位年近花甲老人的表白。他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老人家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细想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辛苦了”和“幸福了”这两个词,浓缩了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感受。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和老百姓促膝谈心,我就不可能知道这样的表白是那样的纯真和真实,而这样的真实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礼。
那天的采访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采访的话题是从“三改”开始的。由于花茂村要搞乡村旅游,所谓“三改”即“改环境、改厨房、改厕所”,这是乡村旅游必备的整改。老人说:“一开始我不理解,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为什么非改不可?村里的第一书记周成军多次来我家给我做工作,做不通他还不走了,那个苦口婆心啊,真像一个婆婆在唠叨。我看他起早贪黑的,今天跑这家,明天跑那家,心想,人家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我们。”采访即将结束时,我说:“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的老百姓唱了一首歌叫《十谢共产党》,你知不知道?”他说:“知道,那首歌太长了,按我说就一句话——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
这位老人的话,佐证了帅波和周成军的说法。我分别采访他们两位时,他们都说,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决定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当时我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他们只是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但当我在这个村庄住了下来,与村民们“张家长、李家短”地拉开家常,相互信任地说起了心里话,才知道,这位乡镇书记和村第一书记的话是真真切切的。
村民们说,现在的干部和原来不一样了,他们到我们村,来帮助我们奔小康,每天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吃一顿饭还得给钱,不给钱的话,他们不吃。
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说出了现在乡镇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切实反映从严治党以来,共产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在群众心目中生根发芽。
作家也是一样的。如果脚上只带着汽车尾气,下到田间地头随便看看,再进村里吃一顿农家乐,抹抹嘴巴、拍拍屁股走人,这样走马观花一番,是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的。
我在遵义的花茂村、苟坝村体验生活,真切感受到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短短五年,可以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就是花茂村、苟坝村的现实景象。原来这里不富裕,自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花茂村、苟坝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毫不为过。
原来的花茂,我是看见过的,印象是偏僻而贫穷。而现在的花茂,真真实实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幢幢富有特色的黔北民居散落于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水泥路成网状连通着每家每户及每一块农田。以前的目标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现在,花茂村通网络、通天然气,有污水处理管网,有电商,有“互联网+”中心,有物流集散点。帅波说,就是要让每一栋黔北民居都成为产业孵化器,从而带动各种产业发展。此话并非虚言,眼见为实呐!
花茂村现任第一书记潘克刚说:“花茂有今天,得感谢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深入人心。原来我们也扶贫,像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等等,然而都不太理想。比如输血式扶贫,他缺钱,你就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人甚至拿到钱就打酒喝去了;造血式扶贫也有不理想的地方,比如这家人文化不高,你给他讲搞科技扶贫,他往往认识不到位,即使项目上马结果也收效甚微。这样很容易造成脱贫又返贫的现象。精准扶贫太好了,它的六个精准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我们严格按照这样去做,脱贫的农户就很难再返贫。”
花茂村的脱贫致富从这几个数据就可以看出来:2012年花茂村外出务工者多达一千两百余人,村中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五年后,花茂村各项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出外打工者逐渐回到村里,现在出外务工者仅有两百余人。现在花茂村有一千三百余户人家,人均收入一万四千余元。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刘明贵介绍,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核心区接待游客近三百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十六亿元。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分深入民心,这从我与老百姓的交谈中就能充分感觉到。记得在花茂村采访一位村民时,这位村民说:“现在的党员干部都知道哪样做得,哪样做不得。”“有时候,看着他们实在辛苦,想表达表达心意,送什么他们都不要。当年红军在这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的党员干部到村里来也是一样的。”“村委会的事情都是一事一议、集体决定。一些谋发展的事情,感觉有困难,都是村干部带头干。”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泥土的芳香,以及芳香中散发出来的思想光芒。花茂村的脱贫致富,是精准扶贫深入实施的现实成果,而这样的成果正在无数个花茂村实现。精准扶贫深入人心,我相信,不管谁到这里来,只要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就能从他们的话语中体会到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
记忆最深的是采访土陶烧制作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母先才老人。他家的作坊最早只是一个小作坊,只做一些泡菜坛子、酒罐子,销路不好,收入不高,甚至面临严重亏损。就在他准备放弃这个手艺的时候,镇长和村第一书记多次前来与他找原因、谋思路,请来遵义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师生给他的产品进行免费设计,把他的作坊作为教学试验基地,同时建议他根据市场需要做出旅游产品,并扩大增加制陶体验作坊,让旅游者可以参与其中。现在仅制陶体验这一项,每逢周末三十台机器一天收入达到六千至七千元,加上镇里根据微小企业的补助政策给予的补助,这个濒临倒闭的微小企业获得了新生。母先才说:“说实话,像我们这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手艺人,如果不是书记、镇长、村第一书记无数次来关心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就没有我的今天。”
母先才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他说:“活了这么久,我终于重要了一回。”
这句话,是那样的朴实。这位老人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2015年6月16日是花茂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花茂村,亲切地与村民们拉家常。村民王治强回忆说:“习主席平易近人,笑起来像太阳,让我们心里暖洋洋。”他又自豪地说:“别看我们这里山区偏僻,来过两个主席,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习主席。”
是的,长征途中的1935年3月,在相邻的苟坝村,毛主席用一盏马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八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挥去的是时间,挥不去的是伟人留下的那些丰功伟绩。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习总书记来到这块红色土地。习总书记在这里感慨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习总书记亲切地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村民王治强笑起来像一株向日葵,他说:“习主席说我们是哭还是笑的时候,在场的乡亲们都笑开了花。”
帅波表示,习总书记在花茂视察后,花茂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愁”品牌。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的贵州原省委书记陈敏尔在落实习总书记视察贵州的讲话精神说:“我们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拦路虎”。
我在花茂写的剧本,讲述的故事就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下辖的二十一个村,如何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富裕村的蜕变。
2012年前,地处大娄山脉腹地的这二十一个自然村,只有少数几个村庄解决了温饱问题,多数村庄处于贫困线上下。每一个村的自然条件、实际情况都不同,脱贫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也不同。
这二十一个村无外乎三种典型:第一种以花茂村为例,地处大山马鬃岭的东边,地势以丘陵为主,以种植水稻为主,老百姓吃上饭没有问题,但是想脱贫奔小康,这个担子不算轻;第二种以纸房村为例,地处马鬃岭的西边,山势险峻雄伟,几乎没有稻田,多为旱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何脱贫,这个担子更重;第三种以保海村为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峻,山陡土薄,不适合农作物生长,这是深度贫困村,脱贫担子可谓沉甸甸。
但是,无论是花茂村、纸房村还是保海村,都必须一个不落地步入小康,这是历史的责任和担当。帅波说起这二十一个村庄,特别是马鬃岭西边的深度贫困村怎样在2020年不拖全国人民的后腿步入小康时,信心十足。他说,老百姓从原来被动等你扶贫,转变成了现在主动的我要脱贫。这样的转变真不容易,原来等你来扶贫,矛盾不少,一是老百姓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二是老百姓看你忙他不忙,你急他不急,每年就盼望着那点扶贫款,扶贫款到了又“你家多了,我家少了”地常常争吵不休。后来精准扶贫开始了,情况大变,六个精准扶贫的有力实施,使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真实、公平、实惠。老百姓说,看到上上下下那么多党员干部为我们忙碌,我们再不争口气,这脸都不知往哪藏。我要脱贫、我要奔小康成了群众的共同心声。所以说,扶贫更要扶志气。老百姓有了这样的志气,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住我们。
当初,马鬃岭西边的村民们看到花茂、苟坝发展好了,曾抱怨说,就隔一座马鬃岭,一边是欧洲一边是非洲。帅波说,什么欧洲非洲的,这里是播州。扶贫工作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的。当然,你们现在不如花茂,除了自然条件恶劣的因素外,也多在自身的问题上找找原因。
后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脱贫举措。比如,扶贫的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还有扶贫的五个坚持: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
这些强有力的举措,使偏僻边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村看到希望,马鬃岭西边的几个村庄也次第打响脱贫致富攻坚战。
两年多过去了,每当想起习总书记在视察花茂时讲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王治强依然心潮澎湃。他说:“总书记来的那天,太阳特别红,向日葵开得特别的艳。总书记的讲话像太阳一样温暖,在场的乡亲们都笑开了花。”我与王治强谈心的时候,他总是重复他那天的感受。我采访时,帅波几乎都在场,他说:“每次听见,心里总是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信心。花茂村近年来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旅一体化,村民生活更上一层楼。为什么花茂村的乡亲们笑开了花,就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好和必须切实有效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这几年,贵州省、市、区上下都特别关注花茂的发展,为了乡亲们的笑更美更甜,各级党委政府都行动起来,实施了一系列举措。首先是党建引领:创建精准服务型党组织,倡导“五带头五提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花茂村的快速发展,精准服务型党组织的建立无疑是强有力的抓手。
打造阳光党委、政府,“消除藩篱,开门办公”,探索“五带头、五提升”,推动党员干部践行“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实现党组织思想建设“五提升”: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发展水平、提升党员素质、提升群众满意度,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率先小康中的“领头雁”和“火炬手”作用。为推进花茂村扶贫开发,播州区成立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实行镇区一体化管理,发展全景域旅游助推率先小康。
省委书记孙志刚曾说,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播州区委书记黄国宏心里总会重复这几句话,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把这句话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年实施小康工程,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累计打造二十个类似花茂甚至高于花茂的示范村,再结合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旅、文旅、工旅、商旅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实现持续增收,打造了一张‘乡愁播州’的亮丽名片。通过实施幸福工程,抓好安居、教育、健康等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事,启动实施七百多个重大民生工程,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普遍增强。”
我再次看到潘克刚,是在10月19日新闻联播里,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时。他将花茂村近两年来的发展变化向总书记作了汇报,还把一张展现花茂村新貌的照片送给总书记。
潘克刚回到花茂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讲十九大精神,地点就在“红色之家”的院子里。他向大伙儿仔细介绍十九大盛况和自己的参会情况。当回忆起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时的场景,潘克刚十分兴奋。他说:“能够参加党的十九大,非常激动,我深受教育,备受鼓舞,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
王治强忍不住抢话问,潘书记,总书记有没有提到我们乡村旅游今后该怎么走?王治强经营着“红色之家”,正是当年总书记来到“红色之家”,他才从此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他当然最关心的是乡村旅游,这也是花茂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潘克刚激动地说:“我向总书记汇报现在乡村旅游成了花茂乡亲致富新路时,总书记嘱咐: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潘克刚的宣讲就这样一问一答持续了一个下午,“红色之家”院子里的乡亲们一直笑声不绝于耳。他们的笑是由衷而幸福的。
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着对红军、对党的深厚感情。这里的人民曾哺育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共产党、红军建立了深厚鱼水情。
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使得花茂村、苟坝村旧貌变新颜,全国无数个花茂村、苟坝村也正在旧貌变新颜。
潘克刚满怀憧憬地说:“相信花茂村的未来会越变越好。花茂村还要继续坚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种植,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让生态变成‘摇钱树’,让‘乡愁’成为‘大品牌’。”
我不知道花茂村为什么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村名,问起村民为啥取了这么一个美好的名字,是谁取的,也无法考证。但无须再考证的是花茂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是“百姓富、生态美”的模范村。
我前后在花茂生活了大半年,为的是要写好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当我海量采访、正思考如何下笔时,这时,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总书记那句气贯长虹的话“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还在我耳畔似春雷炸响,我的大脑里面闪现出的片名是:《花繁叶茂》。是的,马鬃岭山下的花茂村、苟坝村不再是那个脏乱差的贫困村了,现在它们繁花似锦、美丽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很有诗意的。于是,在创作《花繁叶茂》剧本的间隙,我大脑里总是不断出现一首诗,而这首诗,又变成了一段如泉水叮咚般的旋律,在我耳边婉转悠扬地响起。我想,在这花繁叶茂的伟大时代,我何尝不是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呢?
不仅是我听到花开的声音,我想,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在倾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