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财富湘黔 产业园区 查看内容

湄潭:奋力打造全国茶产业强县

2017-4-28 15:42|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7229 |来自: 当代先锋网

摘要:      导 读:“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开始,这座小城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改变典型内陆山区农业县交通、农田水 ...

  \

  导 读:“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开始,这座小城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改变典型内陆山区农业县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薄弱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窘境,湄潭县结合当代生态优势和悠久的茶文化资源,坚持把茶产业作为主线,全产业链持续推动,实现了茶产业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与对外开放互动融合,茶产业焕发出无限的动力与活力,正成为改变湄潭面貌、推动湄潭崛起的重大引擎。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农收入大幅提高。种茶、制茶、卖茶、论茶成了茶乡湄潭农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如今,茶产业不仅成为湄潭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也成为湄潭“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有力支点。以60万亩茶园、35万茶人、年产值35.9亿元荣登“全国重点第二产茶县”“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依托茶产业的发展,湄潭县于2016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描绘了一幅产业致富和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茶业发展画卷。

  \

  夯实基础狠抓基地

  守着绿水青山,仰望金山银山。
 

  这样的境遇,曾一度让湄潭各界十分无奈。作为内陆山区典型的农业县,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当地面临的严峻考题。
 

  湄潭生态环境优美,平均海拨972米,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 覆盖率达62.8%,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地表资源丰富,土壤富含锌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地区,是茶树生长的最佳之地。基于此,湄潭人民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秉承优势在茶,特色在茶的茶产业发展理念,加大投入扶持茶叶基地建设,决心大力发展茶产业。
 

  2004年以来,湄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茶园建设实现规模化、生态化。通过茶区科学规划,制定生态茶园发展奖扶政策,多形式加大茶农培训、多渠道招商引资,大力实施茶园户籍化、标准化、清洁化管理,全面推广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生物农药、黄板蓝板等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建成黔北生态茶园物资配送中心,推行茶用农资统一配送,从源头上严把安全关。
 

  截止目前,湄潭县茶园面积已达60万亩,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茶叶总产量5.3万吨,,茶业综合收入88.5亿元。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加工大户528家,其中注册企业38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17家。年加工能力7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3类综合开发产品。
 

  以茶产业发展为抓手,推进扶贫攻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全县有8.8万户35.1万茶农因茶走向致富路。2013年以来,茶园涉及贫困户5404户17800人,分别占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40%、41%,涉及茶园面积85057亩。到2015年底,已实现相关贫困户脱贫60%。
 

  强化品牌抢占市场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发展茶产业的初期,由于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曾有“茶农得小利,加工得大利,外商得暴利”的说法。为解决这个问题,湄潭县下定决心,集全县之力,集中培育地域性公共品牌,制定“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主推两大公共品牌。
 

  2007年、2011年、2013年、2015年,湄潭县委、政府分别出台茶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每年制定实施意见,从基地、市场、品牌、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每年整合上级财政资金4000万以上、县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直接投入茶产业建设。
 

  公共品牌价值提升带动了地方茶叶附加值提升,为湄潭全县茶农带来了经济实惠。截至目前,全县有茶叶商标15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价值达16.38亿元。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中国驰名商标“兰馨”及一批企业品牌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建成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大平台”,目前入驻企业和商户304家,2016年交易额13.5亿元,已成为茶产业营销的综合舞台。湄潭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590多家,兰馨、栗香、一丫翠片公司等企业在天猫、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网店300余家。
 

  加快融合茶旅一体

  在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期间,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湄潭的茶香黔山,就连茶园本身也变成了公园,茶区也变成了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茶旅一体化发展,不仅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也为当地村民铺出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
 

  近年来,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和62.8%的森林覆盖率,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通过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的同时,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湄潭的茶产业的转型,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今的湄潭已成为“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
 

  正在打造的“一山(象山茶植物博览园)、一海(中国茶海)、一城(中国茶城)、一壶(天下第一壶)、一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一村(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等茶文化旅游景点逐步形成,“六线九园”彩湄工程和100余公里的茶园木栈道,将散落的珍珠串成斑斓的项链,形成全景域的茶旅格局,茶区变景区的目标基本实现。
 

  该县打出的“山地公园+乡村旅游+赏花游”组合拳,推出户外踏青赏花、茶园木栈道观光、乡村体验等各类旅游业态,满足了广大游客山地户外休闲和养生度假的需求。特别是在茶园景区推出“采茶、制茶、品茗”主题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参与体验,还带动了茶叶的销售,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在湄潭农村,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中,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画卷。如今,依靠茶产业,湄潭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在翠芽27度景区,木栈道、自行车道、观光车道、无障碍通道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需求,茶庄、驿站、农家旅馆、采茶制茶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 体验等为一体的茶旅、农旅、体旅、文化旅游正引领湄潭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去年5月,湄江镇金花村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始运营,大清沟73户村民走上一条集体入股投资、共同合作经营、共负盈亏的合作发展之路。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翠芽27°2个国家4A级景区、贵州十大魅力景区——中国茶海、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园等茶文化标志性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沓而至观光、体验,全县旅游业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位。依托60万亩茶园,湄潭计划到2018年创建2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将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全国知名的极富特色的全景域开放式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胜地。
 

  十三五期间,湄潭县将坚定不移狠抓茶产业发展,稳定茶园面积在60万亩以上,茶叶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50亿元、综合收入100亿元以上。通过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做长链条,实现茶园由规模化向生态化升级、生产由标准化向高效化升级、产品由品牌化向名牌化升级、销售由单一化向体系化升级、产业由单一化向融合化升级,齐心协力把湄潭打造成为全国茶产业强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