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万物之始;‘鸢’,就像鹰一样坚韧有力,持久又优美。”创始人任展说,这就是“一鸢”的由来。 灯光开启,舞台上热闹了起来。正在排练的,是一鸢戏剧实验室创立两周年的献礼剧目《原野》。“取名‘实验室’,是希望有更多艺术形式的碰撞,让话剧实现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多的可能性。”用任展的话说,眼前这群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就像“和话剧谈恋爱”一样,在打磨着各自的舞台梦想。 因为“一鸢” 圆了情怀 贵阳红岩桥边,往左拐进一条不怎么起眼的巷子,就到了一鸢戏剧实验室。灰白的墙,有些绿竹做点缀,透出几分文艺气息。 “我们都自来北方,大学时期就对专业特别痴迷。”毕业之初,怀里揣着“演员梦”的任展和同学们大都选择到外面拍戏,但“在外漂泊,始终没有归属感”。 任展说,特别喜欢贵阳这个城市。带着“想在这里做一件自己喜欢并且可以坚持的事情”的简单念头,他和一群小伙伴回到了贵阳。 2016年9月,有了“一鸢”。这是贵州第一家本土小剧场话剧社。 每一次演出前,“一鸢”团队通常都会排练到深夜,在剧场一呆就是一整天。“这种感觉就像和话剧谈恋爱一样,每一次新的改进都会让我们非常兴奋。”演员龙依灵笑着说。 经过无数次的打磨,2017年3月,“一鸢”推出原创话剧《射背牌》,以贵州高坡苗族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这群90后让观众看到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不一样的呈现形式。 《射背牌》甫一演出,便赢得观众热烈反响,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任展满是自豪:“一鸢圆了大家的戏剧梦。” “小剧场”里的“大梦想” “演员准备,灯光就位,音响师就位。好,开始!”马玲一丝不苟“盯”着台上的每一处细节。 马玲是“一鸢”的艺术总监,也是“一鸢”团队的大学专业老师,所有的话剧编导和演出商业洽谈都由她负责。 “在贵阳,话剧的市场发展一直很艰难。”贵阳大剧场演出很多,但是小剧场戏剧基本为零。“尤其是话剧,就更加小众。”马玲更明白“孩子们”的不容易。 任展记得,“一鸢”创立之初,为了省钱,装修用的水泥全是大家一点点抬来的。他坦言:“即便是现在,剧场演出的收入也只能够应付日常开支而已。” 情怀的身后,并没有那么轻松。任展和他的“一鸢”一边专注于剧目的排练、演出,一边尝试着小剧场话剧的市场化运作。 除了每月的小剧场演出,“一鸢”还针对艺考生提供表演、播音主持、导演、广播电视编导等课程的专业教学,与影像馆合作,每周一次独立电影、纪录片分享会,向影视公司推送优秀演员…… 在任展看来,这是一种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和学生来了解、参与到艺术表演和创作中,这样才不会让这个小众文化沉睡过去。” “希望一鸢戏剧实验室能创作、演出更高质量的话剧,也希望小剧场话剧能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理想”与“面包”,是任展坚持的目标。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一鸢”在贵阳小剧场演出市场已颇具影响力。8月,两周年献礼剧目《原野》即将上演。 “未来,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优秀话剧社不仅北上广有,我们贵州也有,而且是我们自己创办的!”任展说,这是“一鸢”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