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金黔文化 查看内容

他们在会址门前的合影上报 43年后原地再“同框”

2018-6-21 10:44|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5061 |来自: 遵义晚报

摘要:   1975年1月《贵州画报》纪念遵义会议40周年专刊封面(段波/翻拍)  6月17日,“二化厂”6名老职工会址门前再“同框” (孔丽华提供)  “我收藏这份画报43年,就因为我和老伴是封面的主角之一。”在市民李世模家 ...

  1975年1月《贵州画报》纪念遵义会议40周年专刊封面(段波/翻拍)

  6月17日,“二化厂”6名老职工会址门前再“同框” (孔丽华提供)

  “我收藏这份画报43年,就因为我和老伴是封面的主角之一。”在市民李世模家中,收藏了一份1975年1月的《贵州画报》。43年前,李世模与妻子孔丽华,及其他4名同事作为原遵义市第二化工厂(以下简称二化厂)的杰出青年工人代表,被单位指派前往参加纪念遵义会议40周年相关活动。6人在会址门前聆听解放军讲解革命故事的照片,被《贵州画报》纪念遵义会议40周年专刊封面刊发。

  43年后的今天,照片的6位主角已从20岁出头的年轻人成了儿孙满堂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人再次相聚、再次“同框”,流逝的时光不仅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也见证了40多年来遵义的巨大变迁。

  43年后会址门前再“同框”

  2018年6月17日,63岁的周建英又一次从上海回到遵义,她此行的目的除了回遵探亲外,还因为前不久好友孔丽华提出的一个想法,邀约43年前的6个人再到会址门前拍张合影。

  “说干就干……”63岁的孔丽华,年轻时就是“实干派”。“想法提出的第一时间我就联系了所有人。”孔丽华说,唯一可惜的是,至今未找到当年给他们讲解革命故事的那位解放军。

  时间回拨到43年前。那年,刚满20岁的孔丽华是二化厂生产车间的一名女工。1974年11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厂党支部书记李祖信的通知,要求她作为女工代表参加纪念遵义会议召开40周年庆祝活动,同去的还有另外两女三男5位同事。他们分别是,周建英(现年63岁)、陈正碧(现年70岁)、李自才(现年71岁)、吴俊刚(现年71岁)和后来成了她丈夫的李世模(现年68岁)。

  那些年能照相本身就是很“奢侈”的事,所以孔丽华当时还激动了好几天。活动当天,孔丽华专门挑选了一件平时舍不得穿的红白相间格子的的确良衬衫。

  “活动大约持续了1个多小时,记得当时还对会址门前的道路进行了临时封闭。”孔丽华回忆,当时厂领导十分重视此次活动,并按照当时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指派了厂里6名业务精干、表现优秀的青年工人作为代表参加。当时他们在会址门前聆听一位解放军的讲解,这一瞬间被拍了下来,照片还刊登在了1975年1月的《贵州画报》封面上,6人也成为厂里的“新闻人物”。

  时间一晃43年过去了,6位主角都已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可惜我们不认识那名解放军讲解员,也不知他现在在哪里!”43年后,在孔丽华的张罗下,6人重新相聚。6月17日,由周建英的丈夫扮演解放军讲解员,6人按照当年的站位,再次完成了会址门前的“同框”照。

  照片成就友情和姻缘

  说起1975年1月《贵州画报》的封面故事,收藏画报的李世模最有“发言权”。他告诉遵义晚报记者,就因为43年前的那次活动及登上《贵州画报》封面的经历,最终成就了他的爱情和家庭。如今,李世模和孔丽华已结婚36年,独生女儿目前是市区某大医院的副教授,还有2个可爱的外孙,家庭幸福美满。

  “我收藏这份《贵州画报》43年,就是为了老伴,因为画报的封面定格了我老伴最美的年华”。李世模说。

  “长得乖,个子又高。在活动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就喜欢上了她。”出生工人家庭的李世模说话直来直去,回忆起43年前追求老伴的故事,就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李世模起初请朋友出面表白,但遭到了拒绝,这次的挫折并没有打击到他,认定了“就是她”的李世模不顾一切地对孔丽华展开了追求,但进展不大顺利。

  “大概是我家的条件太差的原因,家人和朋友都不看好这段姻缘。可是哪怕只有1%的机会,我也要使出200%的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李世模在苦苦追求了7年后,终于赢得了孔丽华的芳心。

  1982年两人走进婚姻殿堂。

  “当年参加纪念遵义会议40周年活动时,6个人虽说是同事,但因年龄不同,进厂时间不一样,彼此并不熟悉。谁能想到,就因为这次活动,一起登上画报封面的经历,不仅成就了大家的友情,更成就了他俩的爱情。”采访中,周建英感慨缘分妙不可言。

  期待遵义会议90周年再合影

  封面主角之一的周建英,上海人,1960年跟随父亲“三线建设”来到遵义。“我是喝遵义的水、吃遵义羊肉粉长大的。”采访中,周建英一口流利的遵义话,确实让遵义晚报记者感到意外。因为采访之初,记者还一直用普通话与周建英交流,中途周建英突然一句“你不会说遵义话?”,瞬间让采访变得更加自然、顺利。

  “我的父亲是贵州省劳模,也是二化厂的业务带头人。”在谈及已经91岁高龄的父亲和在遵义生活的点滴,周建英总有说不完的话。1995年,因丈夫是上海知青,周建英和女儿跟着返回了上海,父母年龄较大扎根在遵义。2010年,当了外婆的周建英,每年都会带着外孙女返回遵义探亲。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是外孙女的“必修课”,如今已8岁的外孙女,不仅是纪念馆的常客,更能在上海的小学里向同学们流利地讲解遵义会议的故事。

  当然,让周建英感触最深的还是往返上海与遵义的交通方式。22年前,离开遵义时,周建英和家人要乘坐三天三夜的火车才能到达上海。而现在,两个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坐高铁10个小时,乘飞机2个多小时。

  “很庆幸,我们6人都还健在、都很健康。”采访中,封面中的主角无论是李世模、孔丽华夫妇,还是周建英,都感慨43年时光飞逝,但友情、爱情不会因时光而改变。

  遵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日益更新,让他们不再“相见难”。

  他们还有一个心愿:2025年,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年时,6人还要再相约,再在会址门前“同框”。

  采访结束时,他们向记者表达了一个愿望:有知情者看到《遵义晚报》的报道后,提供《贵州画报》封面中那位解放军解说员的线索,希望在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时,照片中所有的主角都能再“同框”。(作者:段波 来源:遵义晚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