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午,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贵阳开幕。省长陈敏尔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三大部分:一、2014年政府工作回顾;二、2015年政府工作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主要任务;三、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报告》指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 《报告》还提出了2015年我省要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 全面深化六项改革 1、紧盯壮大实体经济深化改革 实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实现矿业权招拍挂出让统一交易。 2、紧盯扩大投资消费深化改革 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并建立正常调整和增长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同比例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 3、紧盯推进城乡统筹深化改革 启动贵阳、安顺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完成9个省级试点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建立贫困县约束退出机制,开展贫困县“减贫包干”试点。 4、紧盯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化改革 争取与珠三角区域建立通关互认机制。对引进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外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台帐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 5、紧盯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 启动清水江等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施8大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推广排污权交易。出台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问责办法。 6、紧盯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改革 出台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支持高校加快改革发展意见,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制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 1.10个县、160个乡镇减贫摘帽,完成78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 2.“3个15万元”政策带动就业10万人,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8万人。实施锦绣计划,培训绣娘1万人。 3.实施地质灾害三年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今年尽早完成238所学校地质灾害治理。 4.继续压缩5%行政经费用于教育“9+3”计划。新建10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600个农村幼儿园。 5.实施13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工程。新建5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5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 6.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50.2万套、竣工17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5万户,建成扶贫生态移民房3.5万套、搬迁15万人。 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元。建立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8.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养老服务床位3.5万张。 9.建成30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所有县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联网直传。 10.新增2万个治安监控摄像头、3000个智能报警点。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0%;粮食总产量110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分别增长20%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比重分别提高到36%、42%、50%和6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3%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和30%,科技贡献率超过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六个更加”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防控债务风险,更加注重强化民生保障,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加快打造法治政府。全面取消我省自行设立的行政审批、备案、登记事项,全面取消于法无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取消违法违规或影响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完成全省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考核制度。强化对不履行或滥用行政权力的曝光和问责,坚决查处权钱交易等腐败案件。开展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加快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等审计全覆盖。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信息。 2015年 抓好“九大重点” 扩大开放 贵州拥抱全球 力争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加快《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贵阳示范园建设。完成贵阳航空口岸改造,培育毕节、铜仁、兴义等航空口岸。争取开通黔渝新欧货运专列。重点加强与瑞士、韩国、台湾等区域交流合作。货物进出口总额130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000亿元。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行动,全省人才总量达到335万人。 新兴产业 完成投资4600亿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我省将积极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并完成投资4600亿元。其中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将推动贵阳建设全国首个免费Wi-Fi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完成产值470亿元。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让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让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新型城镇化 改造棚户区城中村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加强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促进我省约3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约500万人就近就地城镇化,改造约450万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城郊村,优化城市结构布局。 培育黔中城市群,提高贵阳首位度,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十河百湖千塘”等一批环境工程,完成投资600亿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 抓好民生工程 增进人民福祉 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双百工程”,引导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妇女创业、科技人员创业,积极帮助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就业。 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办法,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加快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和信用信息平台。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基本民生价格稳定。 扩大投资 完成固投1.5万亿 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万亿元左右,其中民生工程投资800亿元。 力争民间投资7400亿元,中央新增补助200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0亿元。贯通沪昆客专贵阳至长沙段,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1.5万公里。新开加密航线30条。 开工40座骨干水源工程,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出省带宽突破3000Gb/s,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45万亿元。 生态文明先行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项目 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编制实施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贵阳等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推进工业节能五大攻坚计划,加强工业“三废”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掀起造林绿化新高潮。营造林40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 发展教育医疗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继续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完成中职“百校大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标准化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三甲医院创建,鼓励社会办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农民跨省就医费用结报试点。 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进“平安贵州”建设。 推进重点平台 投资5个100 聚焦“5个100工程”项目内容建设,完成投资5190亿元。推动100个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完成投资3500亿元。增强100个示范小城镇生机活力,注重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提高100个城市综合体品质品位。建成100个主导功能建筑,提升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内涵魅力。 建成一批“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加快多式联运无缝衔接。 扶贫开发:农村美 农民富 全力做好“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加快西南粮食城等粮食物流园区建设。 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开展人均收入超过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的“双超村”创建活动。
2014年 贵州大突破 2014年,我省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呈现新的亮点。 固投增速全国第一 地区生产总值9251亿元、人均4295美元,增长10.8%,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增速排全国第1位。财政总收入21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42亿元,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翻番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6.4%。 重大改革近百项 完成99项重大改革任务,实施9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分别比2011年减少69%和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41%。 五大产业增长快 与时俱进提出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医药、建筑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2%、15%和20.2%,旅游总收入增长22.2%。 四千公里高速路通车 贵州进入“高铁时代”,铁路营业里程超过2490公里。开工环贵州高速公路,出省铁路、高速公路通道增至21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通高速公路县增至79个。 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突破1400万人次,增速排全国第1位。 农业增加值增速第一 “三农”面貌发生新变化。农业增加值增速排全国第1位,粮食总产量创近五年新高,粮经作物面积比达41∶59。 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5个100投资超4千亿 “5个100工程”作为主载体,完成投资4863亿元。产业园区新增企业2260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商品化种植基地796万亩。城市综合体投入使用43个。新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
点击提案: 政协委员进言“菜篮子”工作——增加专业菜地 保障蔬菜供应 近年由于城市的扩张,城郊的农田和菜地逐步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逐渐增长。今年“两会”上,贵州省政协两位委员的提案同时提到我省专业菜地建设问题,建设专业菜地能否保障蔬菜供应,进而稳定菜价?政协委员和农业专家都有话说。 提案点击:菜地消失致菜价偏高 在昨日的政协分组讨论中,郑久平和李永生两位委员的提案,共同关注了贵州省专业菜地建设的问题,由专业菜地引出的蔬菜保供和菜价等问题让委员们热议。 省政协委员郑久平在提案中写道,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原来农村的一部分生产者转为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逐年加大。一方面,城市蔬菜需求年年递增;另一方面,菜地加速消失,如贵阳市近年来专业菜地减少3.5万亩,占总量的27.1%。为此,郑久平建议应编制全省城镇专业菜地建设规划和方案,同时将专业菜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省政协委员李永生则表示,目前贵州省专业蔬菜基地仍存在项目整合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品种单一、季节产量失衡等问题。李永生在提案中建议,应当建好蔬菜基地,实施蔬菜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 部门声音:还差50万亩专业菜地 贵州省农委果蔬站副站长袁建琦介绍,我省大宗蔬菜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较强,但到了冬季日照不足时,一些蔬菜就要从海南等地引进。 “从外地只能引进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一些贵州人的‘特殊口味’,如折耳根和芫荽等,就必须由专业菜地提供。”袁建琦说,专业菜地不但可种植特需蔬菜,还可种植大宗蔬菜和葱蒜等香细菜。 资料显示,2012年我省城市保供人口1268.5万人,保供专业菜地面积25.9万亩,人均0.02亩。由于贵州是蔬菜优势区,按全省城镇常住人口2000万计算,人均专业菜地面积应达0.04亩,专业菜地应达80亩,尚需增加50万亩左右。 省农委研究员张绍刚介绍,保供确实是稳定菜价的措施之一,但菜价问题涉及多方面。“供需关系、菜地面积、天气状况、运输费用等都会影响菜价。”张绍刚认为,要保障蔬菜供应和稳定菜价,增加专业菜地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市场反应:增蔬菜基地 菜价或降 据了解,2015年,贵阳还将在花溪、息烽、开阳和清镇等地建立10个标准化蔬菜基地,保障贵阳市蔬菜供应能力。 贵阳市农委蔬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陈德军介绍,10个蔬菜基地的总面积预计在万亩以上,首先建立的4个基地每个不低于500亩,预计10个标准化蔬菜基地将在今年内全部建成。 要降低菜价,除了增加蔬菜基地外,打通市场流通环节同样是关键一环。 2015年1月11日,贵阳双龙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开业,原本贵阳最大的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一家独大的局面得到缓解。批发商和供应商有了更多选择,市场有望走向良性竞争,对降低菜价有好处。
代表声音: 贵州拟建西南最大石材交易中心,代表提议:将石材打造成贵州第六张名片 在昨天下午的代表团分组会议中,来自安顺代表团的人大代表,安顺市镇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潘登岭提出,一直以来,贵州很多地区石化严重,石头一直是发展的瓶颈。但贵州同时也拥有这丰富的石材资源。依托石材资源贵州应积极“点石成金”,将石材打造成为贵州“第六张名片”。 据潘登岭介绍,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石头作为贵州发展的瓶颈,土地石漠化也始终困扰着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点石成金”,让“石头开出花”,是大家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安顺作为黔中腹地,石材十分丰富,镇宁更是石材资源大县。据不完全估计,全县有装饰性大理石等石材资源约20亿立方米,分布在全县十余个乡(镇),分布范围较广,储量较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镇宁米黄大理石曾以“中国米黄”的称号在国内外石材领域享誉一时。但由于产业资本、技术水平、发展战略、运输成本等方面原因,多年来镇宁石材产业仅是以荒料、粗加工板材等产品销售为主,且产业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低,镇宁石材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坐拥资源优势,却未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镇宁县、安顺市都加大了石材产业招商引资、资源开发的力度,省政府及相关领导也十分重视。有专家提出将石材打造成为“贵州省第六张名片”。 目前,安顺市正在以镇宁县丰富的石材资源为基础,以六镇高速匝道口为中心,规划方圆6平方公里的区域。依托县内两家龙头企业,将镇宁建材产业园打造成集生产加工、设备制造、商贸物流、工程设计及施工为一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材交易中心。该区域建成后,将力争实现2020年达到300亿产值,2030年打造为贵州全新的1000亿元园区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