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长沙火宫殿“红薯节”正式开幕,来自隆回深山的老农带着刚刚从泥土里收获的红薯来到火宫殿,现场演示生态红薯粉丝的传统手工制作——“古法六艺”的全过程。 在中国,自古就有“南粉北面”的说法,北方人吃面多,而南方人爱吃粉。米粉、豌豆粉、红薯粉……粉的种类特别多,其中红薯粉又大受湖南人民的喜爱,冬天湖南人家常餐桌上永远少不了一锅用红薯粉炖的肉汤。 而用纯手工制作的红薯粉炖汤,就是湖南人心目中的上乘美味。机器加工红薯粉虽然便宜,但少了一些乡土代代相传的韵味。在湖湘大地上,每一个在此诞生的赤子,都记得这韵味是家乡的味道。南来北往的外地商客也因此记住了湖南的味道,红薯粉当之无愧成了湖南口味的代言特产之一。 火宫殿一年一度红薯节上制作的红薯粉,原料取自邵阳乡村,由传承世代手工制粉方法的匠人们用“古法六艺”精心制作,可谓红薯粉中的上乘之品。口感Q弹,独具清香,无论是炖汤还是做成酸辣粉,都是能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而这代代相传的“古法六艺”如今却少有人了解。 第一艺:磨浆 “磨浆”是“古法六艺”中的第一艺,也是制作手工红薯粉的第一步。刚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新鲜红薯,经过薯农的惊喜挑选,选出大小合适、成熟度刚好的果实洗净,再放入磨浆机器中研磨,得到的就是”红薯浆液“。这浆液还需经历5步才可成为红薯粉。 古时“磨浆”是用石磨碾压,一磨就是一日,据说10斤红薯得不到8斤浆液。现代是将红薯放入磨浆机中碾磨,提高了红薯磨浆的效率,也改善了红薯浆液的质量,让成品红薯粉更具弹性。 第二艺:洗浆 磨好的“红薯浆液”随后便被倒入水盆中,与水融合,再过滤,这一过程被称为“洗浆”。“洗浆”是将红薯浆提纯的过程,是为了清理掉影响红薯粉口感与味道的杂质。因为手工制作的红薯粉丝必须使用干净的红薯粉,不能掺进其他任何淀粉,否则粉丝是成不了形状的。 “洗浆”的过程中要把粉碎过后的“红薯浆”装入一个透气干净的袋子中进行反复揉搓过滤,过滤出来的液体缓缓地流进事先准备好的铁锅中。盖上锅盖,静静地等上一天一夜,等到水分和物质完全分离后,再把上面的清水倒掉,用干净的白布顺着物质铺严实,再铲来灶里的火灰覆盖在布上。 火灰有吸湿作用,等水分全部吸干以后,再倒掉灰尘揭开布,下面露出灰色的固体,用竹刷子刷去上面一层灰白色,下面就是纯白的红薯淀粉了。最后,用铲子把固体刮成粉状晒干,红薯淀粉就准备完成了。这些红薯淀粉还需要稍加干燥才能进入下一个步骤。 第三艺:揉粉 红薯淀粉干燥好后,就可以展开“揉粉”的操作了。此时需要将红薯淀粉倒入一个大的瓦缸中,加上适当的水,然后几个师傅一起揉锤,每个人都要用力均匀——这是为了让红薯淀粉中的纤维能充分连接在一起,以适应接下来的“烫粉”过程,保障拉成细丝的粉条不会从中间断裂。 几个师傅揉粉力道需要长年累月磨合才能达到完美一致,这也是红薯粉制作工艺中最需要时间打磨的技艺。 第四艺:烫粉 “揉粉”完成后得到的半成品红薯粉(此时还是面团状)需要放入特制的漏勺中,让人用捶打的方式压出漏孔,形成条状粉丝,再跌入热锅中,滚烫成型,这一过程即为“烫粉”。 漏勺与沸水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红薯粉最终的细度,如果想让红薯粉条细就距离远一点,如果想让红薯粉条粗就距离近一点。 第五艺:过粉 第五艺是将烫好的红薯粉丝放入凉水中冷却定型,俗称“过凉”,也叫“过粉”。 “过粉”的时候,需要一个专人用长竹竿将红薯粉从“烫粉”的沸水中打捞出来,并立刻放入一个装着凉水的大桶中冷却,然后不断翻动,防止粉丝在冷水中打结、粘贴。 第六艺:晒粉 定型后的红薯粉还需要根根分开,仔细地挂到晾晒架上挂晒,此步即为“晒粉”。晒时要随晒随抖开,力求干燥均匀。 “晒粉”的最好时节是在冬天,因为低温下,线条状的薯粉会被水分形成的冰晶所冻开,粉条便不会结块,夏季则达不到此效果。 夜里,大自然的温度让一根根粉丝逐渐分开来,这时它们还软绵绵的。到了白天,冬日的暖阳毫不着急地又把它身上的水分蒸发掉。然后,你会发现它们变硬了,变得根根分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