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中国是千年文明传承的礼邦,仪教播于九州四海。在中国封建历史时代,礼仪用以维护社会、稳定政治秩序,以巩固和完善治国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形式的规范和准则。在长期的历史文明发展中,礼仪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新时期的变革和发展,礼仪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发生着融合思想的改变和调整。 早期,随着战争打开了旧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历史性的变革,人民不忘初心既要习武强身保家卫国,又要弘扬既有的礼乐文化传承传统。中国礼制度在日新月异全球信息时代的交流中随着人民不断满足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不断变得简约人性化,更具时代“刚”需。但是社会生活风气扔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和人的本能道德失准,般弄、善恶、丑美标准“失忆”,骄奢放逸、买铁思金、极端自我霸道思想滋长、见利忘信、假公济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信口雌黄、欺行霸市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顺时随俗,中国大量礼仪文化无研精静虑之心加以传承,使得精华与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冗不见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社会、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礼仪的诸多行为、仪式也逐渐消失殆尽。几千年华夏文明铸就的礼律,本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可生活当中的普通民众连"您好、不客气、谢谢、请多关照"的基本礼貌用语都言不由衷,遑论其它。行为异举,综合素质缺失者不乏其人,境外舆论批评时见“鲜”报,使有"文明古国"、"世界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形象大受损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关系存在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心里必然。礼仪是中国古代律法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在中国古代是社会阶级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统治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权利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人民时代观念的转变。信息时代的憧憬大量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虽已经脱离了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却是人民维系社会良好风尚的道德准则。西为中用。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高尚的东西,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而另一个方面西方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庸的特征,对人民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少尘不变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之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往往传承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繁衍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随着我国在新形势下的稳步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国文艺建设全面进入文艺复兴的新时期,“礼”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中展演的窗口,让世界更近了解一个与时俱进文明、开放包容的民族。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文艺评论部主任 刘让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