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同”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先搞好环境卫生,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改善湘西州的生活居住和投资环境。
华声在线讯 近年来,湘西自治州因其独特的生态美景和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观光。但曾经来湘西州旅游观光、考察投资的人因这里环境的“脏乱差”而感到遗憾,甚至有的投资商还因此望而却步,打消了投资欲望。曾经,湘西州城乡道路随处可见垃圾,乱停乱放现象较为普遍。
记者有近一年时间都未曾去过湘西州了,近日,陪同欧美亚非等多国的国际友人前往湘西州,车一到湘西州,就发现湘西州变得干净了,变得更美了。城市和乡村的保洁员多了,地面上的垃圾污垢少了,公交巴士干净了。社会治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十足。
湘西州经济欠发达,曾经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追赶GDP拼命地发展。结果,生态破坏了,环境破坏了,GDP虽然也增长了不少,但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特别是城乡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一直是个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尽快改变“脏乱差”现象,更好地发挥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和不可多得的生态优势,推动科学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湘西州各级领导必须深度思考和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湖南大学经济学博导张玲教授分析说,一个连环境卫生状况都不好的地方,谁愿意来投资?一个地方连环境卫生都搞不好,何谈科学发展?何谈脱贫?老百姓生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何谈幸福?湘西州各级领导干部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是湘西州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是最大的优势,如果不保护好生态,连卫生都搞不好,还能干什么大事?老百姓对党员领导干部还能寄什么希望?湘西州能从改变卫生这个最朴实、最基础的工作抓起,其实体现了湘西州决策层勇于担当保护独特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因为搞环境卫生,短期内不仅带来不了GDP,也很难脱贫,而且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种矛盾冲突在贫困地区会尤为凸显,于是中国内地大多数贫困地区,出现了越贫穷,环境卫生越差,经济发展越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湘西州从搞好卫生这个最基本的事情抓起,推进改革发展,推进脱贫致富,既体现了群众路线教育的要求,也避免了用空洞的口号抓工作,又很好地用老百姓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文明程度。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陵山区腹地湘西州考察,在与村干部、村民座谈时,习总书记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一一询问。习总书记指出,要精准扶贫,切忌空喊口号,要在扶贫工作中,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出可以复制的经验。
习总书记的教诲,成了湘西州谋划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湘西人意识到,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来思考湘西州发展脱贫,必须认清湘西州经济落后的根源是观念的落后,必须明确再不能走靠影响生态环境、拼资源的粗犷型发展道路了。于是,在习总书记视察湘西州后,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放大自己优势,成了湘西人走出的最坚实的第一步,进一步掀起同建同治的新高潮,推进一场生态文明的改革与实践。
推进“五同”需要长期不懈努力
湘西州同建同治的“五同”实质内容是:“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产业同推进、环境同整治、事务同管理。”核心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先通过搞好环境卫生,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改善湘西州的生活居住和投资环境。
反思过去粗犷型发展,没有抓住湘西州生态优良这个最大的资本、最大的资源,应该是个教训。于是,湘西州委、州政府以搞好卫生、搞好环境这样最朴实的道理,来推动同建同治的科学实践。
搞好环境卫生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在同建同治提出之初,就有不少基层干部抱怨说,发展经济都缺钱用,哪还有钱搞什么环境卫生,搞什么生态文明!
针对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湘西州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一个被称为“湘西州史上最严厉的工作考评奖惩办法”出台实施:排名前五名的县市(区)分别奖6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倒数第二、一名分别罚10万元、30万元;连续三次被罚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州委组织部记录存档。而考评结果由州同建同治办通过暗查、明检和综合评价得出,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评标准。有了这些规定,全州9个县市区的165个乡镇(街道)和所有村寨,根据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全州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
其次,在工作中,州、县市(区)两级部门结合实际,在管理机制、投入保障、工作方法等方面探索创新,逐步总结出符合湘西州实际的办法措施,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形成“以村为主体,乡镇主抓,县市统筹”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在泸溪县洗溪镇,实施包干负责制、保洁全覆盖制、五级劝导制、“星级卫生户”评比制及“义务劳动日”制、《村规民约》管理制等制度,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同建同治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思路,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把城镇卫生保洁推向市场,实行环卫服务外包,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凤凰县城区环卫服务已外包拍卖成功,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全面开始市场化运作。
——研究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办法,落实农村垃圾以户为单位就地消化的措施,推广“卖一点、埋一点、烧一点、运一点”的“四点工作法”,从源头上减轻垃圾处理压力。比如,在“卖一点”工作中,由县城乡同建同治办不定期安排车辆进乡入村,按照“集中+补贴”处理模式,对乡镇、村废弃玻璃瓶进行回收,提高了群众收集废弃玻璃瓶的积极性。今年五月以来,永顺县15个乡镇回收的废旧酒瓶就高达二十五万个。
城乡面貌要取得根本好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居民素质全面提升。在开展同建同治工作中,湘西州各级各部门以除陋习、树新风“七进”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城乡同建同治的理念根植于干部群众的思想中,外化于干部群众的行动中。尤其是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形成城镇与乡镇统筹、机关与基层联动、干部与群众携手协同共建靓丽城镇、美丽乡村的工作新格局。吉首市河溪镇新建村村民娶媳妇时在新房上贴上对联:“同建同治万里山河添锦绣,互爱互助风流人物数今朝”,一幅互助和谐的画面跃然纸上。
“五同”带来的湘西蝶变
一个地方的卫生状况,其实也反映了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这样的文明不是美丽的粉饰,而是美丽的真谛,是决定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地方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更是这样。湘西州通过环境卫生整治这样一件非常朴实的工作,让人们认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老百姓也真实感受到生态文明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
泸溪县洗溪镇后街,一处200多平方米的休闲花园,整洁的草地、摇曳的果树让你难以相信,这里曾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大垃圾场,臭气熏天,让人避而远之。通过同建同治,现在这里已成为当地居民最喜欢的休闲场所。在后街里走一圈,居民们纷纷向记者介绍起大变化。居民田清平指着屋外的下水道赞不绝口:“以前这里没有排水设施,下大雨的时候水经常倒流进屋里,现在什么时候都干干净净。环境好,空气清新了,对大家身体健康有好处,心情也更好。”
记者发现,推进同建同治,其实也是在湘西州这片土地上悄然推进的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不文明行为和习惯逐步得以纠正,人人争当清洁户、文明卫生户的浓厚氛围悄然形成。
在花垣县团结镇岩坝塘村,村民石帮平家挂着“十佳清洁户”的牌子,60岁的他在村道边经营着一间小卖部,他说,以前逢年过节果皮纸屑随处可见,今年过年完全不一样了,烟花爆竹定点燃放,放完了大家还自觉清扫。就在石帮平滔滔不绝说着村民的变化时,三个五、六岁的小孩买了几包零食,包装纸自觉地扔进小卖部外面的垃圾桶。
文明程度是一切物质基础能否得以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文明程度高,“软实力”就会强,就会为“硬实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石。相反,文明程度低,即使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也会形同虚设。于是,湘西州形成了同建同治的共识和信心。湘西州委、州政府没有把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归咎于缺少财政资金、基础设施不完备等方面上,而是通过环境卫生整治,通过提高干部群众的文明程度,来带动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升,带动“软实力”的提升,从而推动湘西州有质量、跨越式的科学发展,使“硬实力”得到提升。
过去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花垣县,因为曾经过度粗犷开发,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城乡垃圾乱倒、杂物乱丢、牌匾乱摆、车辆乱停、广告乱贴、篷布乱搭、渣土乱用、河道乱堆的“八乱”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同建同治,“八乱”得到根本根治。花垣县从“八乱”实现了“八规范”、大治理、大卫生的华丽转身。这个矿产开发大县如今的卫生环境让人刮目相看。去年,花垣县在湘西州环境卫生综合考核评比中始终走在全州前列。花垣变“花园”,这种变化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城乡同建同治不是简简单单地搞卫生,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产业同推进、环境同整治、事务同管理五个方面着力。今年,湘西州各级各部门扎实推进“五同”20项工作60件实事。
如今,湘西州生态文化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着手启动;道路交通、能源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有了新突破;农村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新起色;环境整治有了新成效;基层事务管理有了新活力。
一年多来的坚持与努力,迎来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湘西州。在湘西州投资的外商和龙头企业,都感觉到湘西州发展大有希望。香港两岸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姜斌表示,将邀请更多的粤港澳企业家到湘西州来投资兴业。
保护生态文明是“赔”还是“赚”
常言道,赔本的买卖没人做。记者在湘西州采访时,有基层的县委书记很有感慨地对记者说:搞卫生,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太重要了。搞好环境卫生、保护生态文明说说容易,做好却很难,这是因为在搞好卫生、保护环境“是赚是赔”上没有认清其本质,没有辩证地看。
确实,通过粗犷的矿产开发,短时间内能够带来GDP增长,也能带来所谓的发展,也能够带来收入。但是,赔了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赔进去这是最大的不划算、最大的赔钱。因此,湘西州已在扎实推进优化、整合开发矿产资源工作。
各地一系列的污染GDP已经给急速奔跑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最高决策层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湘西州的同建同治,正是在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十八大代表、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说,湘西州推进同建同治,蕴含着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个举措是弱化对经济增速的考量,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考量。现在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卫生在湘西州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前校长罗和安教授说:“湘西州‘五同’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当下发展的‘稀缺资源’,如果缺失了这种稀缺资源,那么赔进的是人类发展的‘魂’。湘西州‘同建同治’的‘五同’,其实是在为湘西州、为人类探索一个可复制的保护生态的‘魂’,并以此不断提升文明程度,推进扶贫攻坚的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党委书记曾建新教授说,湘西州有旅游、矿产、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但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只有保护好了生态优势,其他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才能得到最大发挥,湘西州的同建同治,是务实科学发展的举措。同建同治之所以能迅速见成效,靠的是湘西人务实开放、科学发展的精神,是实与活相结合的精神。实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干劲,务求干出扎扎实实的成就、实实在在的效果;活是一种思路,一种观念,观念新,一新百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湘西州这颗明珠,将变得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