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文化看台 查看内容

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首先是乡土精神的振兴

2019-3-25 15:01| 发布者: cnxqw| 查看: 41727 |原作者: 金 涛 李 博 吴 华|来自: 《中国艺术报》

摘要: 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土精神的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 ...

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土精神的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国两会上,文艺界代表委员围绕乡村振兴话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乡村文化建设要重内涵、重品质、重效果

  “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农业,还要充分重视乡土家园建设,发展乡土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多年来,许江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一系列议案、提案中多次提到乡土文化建设。在他看来,随着农业转型升级,农村面貌一新,高楼多了,基础建设好了,农民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转型。在时代变迁之下,许江希望人们保有那份原乡情怀,“怀念村口那棵老树、那口老井、那座小桥”。他表示:“农民既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也要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诗性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十分赞同许江的观点,他认为乡村振兴首先应当是乡村精神的振兴,这与文化息息相关。“在乡村振兴中,物质文明建设很重要,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不可或缺。不能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设施建设,应当加强乡村农民教育和文明知识普及。”贺云翱表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工作不能只看数字、统一要求,而应当更加精准化,重内涵、重品质、重效果,不仅要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更要关注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果。

  “中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流淌着乡土文化、草根文化的血脉。”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表示,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乡村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希望农民在享受城镇化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滋养自己精神世界的乡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农民不应与生之养之的乡土文化出现裂痕,更不该同自己的历史文化经验脱节。”吉平表示,乡村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在此进程中要设法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得生存空间。

  挖掘、传承、发扬、创新优秀传统乡贤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央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村风民风逐渐好转,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庄发现,如今的乡村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乡村炫富攀比之风盛行,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背不起的‘人情债’严重扭曲了亲情和乡情;又比如一些乡村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地下非法宗教组织蠢蠢欲动等。”此外,他还表示,“在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一些帮扶对象物质精神都贫困——有的‘懒病’缠身,习惯于‘站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救济粮’;有的将贫困归结为命中注定,得过且过,甚至四处烧香拜佛,等着天上掉馅饼。凡此种种,令人扼腕痛惜。”

  刘晓庄表示,乡风是一个地区家风民风的集中体现,也是反映政风社风的一面镜子。他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上下联动,强化党风政风引领,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制度建设,并且挖掘、传承、发扬、创新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对地方乡贤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健康的祠堂文化、家族文化品牌,做到“以文化人”,让文化道德正能量引领新的乡风民俗。

  与此同时,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没有文化建设规划、缺乏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等问题。贺云翱认为,乡村文化建设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科学规划,将具体文化建设要求和项目落到实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厘清乡村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适合建立哪些家庭作坊、生产出哪些特色产品或文创产品、设计方向和产品销售路径是什么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及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贺云翱表示。

  将乡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309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94个村寨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战略定位,将旅游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度假、现代观光农业、原生态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旅游收入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保存着许多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从江苗族绣娘韦祖英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确保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实现整体脱贫和同步小康。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只长庄稼的土地是贫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机。”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马慧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配置方面尚不完善,有些地区甚至根本没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为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两馆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变一些乡村文化基础建设薄弱的困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要保护、传承乡土文化遗产,尤其是可看见、可触摸的文化遗产,首先要有新的价值理念。“很多看上去所谓很‘土’的东西,其实在今天都十分稀缺。我们在世界上走了一圈之后才发现,那些真正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最朴素的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观念、审美观念方面有所转变。”范迪安表示,“与此同时,乡土文化资源应当通过具有现代性的手法进行转换,使它能够融入更为广阔的当代生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