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共20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外交盛会。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中日传统文化交流的学者,靳飞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培养了文明之间新的默契,中日文明交流正同亚洲各文明交流一起迈向新的篇章。 本文系南方日报记者对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日中传统艺术交流促进会创会理事长、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的专访。 ” 大会搭建沟通桥梁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行,您对大会有着怎样的期待? 靳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一次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之间交流的大会。我认为这样的大会对于亚洲各个文明都十分必要,能让交流更加深入、议题更加多元。 亚洲国家、地区之间是邻居,数千年来,我们这些邻居之间有着长期的友好互动。科技的进步增进了人的认识,各国都意识到彼此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民生、环境、和平稳定等话题上,我国同亚洲国家、地区之间是自然而然的利益共同体。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希望各国和地区之间能搭建更为稳固的沟通桥梁,希望此次大会能够让亚洲文明培养出新的默契。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分别在中日两国长期生活的学者,您能否谈谈您对“文明交流互鉴”这个议题的个人体会? 靳飞: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离不开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成果。数千年来,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但都要一起面对自然,解决繁衍生息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在北京胡同里长大,大家餐餐吃饭都喜欢跟邻居换换口味、比比手艺。 在我看来,乐于分享、美美与共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对于文化来说,中国人念《源氏物语》,日本人念《论语》,双方看到自己的文化被人接受,都会感到高兴。无论是亚洲文明还是东西方文明之间,这种共享意识是从未消失的。 亚洲各国文明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我们尽管思考的方式、角度不一样,但是追求真理的愿望是一样的。推而广之,亚洲文明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之间也是在不断交流互鉴当中。现代社会,诸如科学、伦理等议题,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独有的解决办法同其它办法相融合,才能形成最好的解决方案。各国、各地区文化之间合作起来,将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世界和人类的关系。 传统艺术是各国文化沟通纽带 南方日报:您促成的中日合作版《牡丹亭》《杨贵妃》,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您认为戏剧等传统艺术在亚洲文明交流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靳飞:我认为,传统艺术是各国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 戏剧等传统艺术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亚洲文明互相交流时语言不通造成的隔阂,用情节、动作等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将本国文化的内涵传播出去。 传统艺术的另一特点是,它往往是一个国家、地区在几百年、上千年间生活习惯的沉淀。2008年,我与日本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合作筹备、由坂东玉三郎主演的中国传统昆曲剧目《牡丹亭》在日本京都首演,让日本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戏剧是“老百姓的艺术”,老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都融合在戏剧中了,观众观看其它国家的戏剧艺术,就能对这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有很好的了解。 南方日报:在长期促进中日传统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您有哪些体会,对亚洲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有什么建议? 靳飞:为更好同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交流,首先要抛弃成见,跨越文字的禁锢,重视亲身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上个世纪,我在前往日本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的,对日本的了解几乎为零。我发现,尽管中日两国都用汉字,词汇含义差距却很大。幸好我找到戏剧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让我能通过亲身体会更好地了解日本。 我从戏剧中得到的另一个收获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要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多多尝试沟通。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我筹划了中日传统戏剧的能乐、歌舞伎、京剧、昆曲同台演出。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在传统谢幕方式上的不同,观众和演员出现了一些分歧。在多次沟通后,我建议脱下戏服、摘下面具,穿上西服谢幕,获得了演员的理解和观众的喝彩。我认为,亚洲各国文化交流之间的分歧是常见的,只要加强沟通,一定能促成彼此理解。 文明间交流要重视理解和体谅 南方日报:您长期从事中日传统艺术交流工作。您认为当代中日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靳飞:中日文化交流的优势在于,两千年来两个国家之间在文化上长期密切联系,两国的前辈为我们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沟通的基础放到世界范围内看也是独一无二的。 中日文化虽然部分同源,却向着不同的方向不断发展。中日双方在互相交流时,要重视和而不同。在当代,日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对现代文化了解少;而中国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则恰好相反。我认为,当代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重新发现对方的良机。此外,当代中日文化交流最大的进步,在于双方实现了平等交流。现在,中日两国人民到对方国家旅游、工作越来越方便,增进了双方互相理解的便利性。 南方日报:中日文化联系紧密,也有许多差异。以中日文化为例,您认为亚洲文明之间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实现更好的交流? 靳飞:在亚洲文明中,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曾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文化基础不断分化,新的文化基础渐渐形成。 在我从事中日传统艺术交流促进的工作中,经常出现两国文化工作者由于缺乏理解或过度理解,造成好意被误解、亲近被误会。因此,我认为在亚洲文明之间的交流中,要首先重视理解、体谅,重视双方之间的差异,采取更为宽容的标准。 未来亚洲文明之间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但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今天做更多地努力。■ 文章刊发于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