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时代召唤着作家、诗人应无愧于时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新课题。
由此我想到最近去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一次经历,虽然只有几天,但却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在场”感,在时代之场。二十年前,我在《湖南日报》做记者时,去采访过邵阳的贫困县,并且作了扶贫系到报道,当时县委书记肖华中陪我去最偏僻的长安营乡去采访,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到长安营乡去的县委书记和记者,长安营道路不通车,长安营镇海拔2040米高,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达到。弹指一挥间,二十年过去了,再次来到长安营镇采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己通车了。县里领导接待了我之后,马上接着开会,一直开到一点多钟,现在又各自下乡,到各自定点的扶贫去了。
我问他们,究竟出了什么大事?
大家笑着说:差不多天天这么干,按你这么说,天天都是大事?
这个县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立下了军令状,年底前完成全县脱贫的任务。一路上我见到的干部提起他联系或者所在的村镇,三年前贫困户是多少,现在是多少,剩下的这户是什么情况,脱了贫的还有长久之计,不能返贫,如数家珍。
他们恐怕顾不上操心自己的家。我知道,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不是本地人,来自北京、长沙、邵阳。
三年来他们都在拼命干,为了这村那乡的农家乐怎么招来游客,为了农户养的蜂、那个家庭养的牛,没日沒地干。问他们今年能全县脱贫吗?他们说:能!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决不能拖全省的后腿、不拖全国的后腿!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复兴”,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大西南一个偏僻的、几乎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我感觉似乎一下子看到了中国,看到了这个时代。这是一种深刻的在场感,在生活之场,在历史之场,在时代之场。长年生活在大都市,我当然知道全国人民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前年我受湖南省扶贫办、湖南省扶贫工作队联盟之托,作扶贫系列活动策划,得到了省委副书记乌兰的高度赞赏。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通过系列活动策划、宣传,把湖南的扶贫故事,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我去了三天,我到了现场,你到那些为之奔忙的人们中间去,看看那些干部疲惫却亢奋的脸,走进昔日贫困户的院落,看着主人敞亮的笑容,你会忽然感到时代与历史的质地和温度,这一切不再是新闻,而是你置身于其中为了美好的生话、为了历史目标的共同战斗,这是很不一样的。你会为你的无所不知、指指点点而羞愧,你会感到指指点点是轻浮的,因为你根本不是无所不知,而是所知甚少。
伟大的时代唤呼作家、诗人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认识能力
新时代是摆在作家、诗人面前最重要的课题,它奔腾向前,远远超出了我们固有的思考路径和文学经验。就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古老乡村的现代新生,是乡村社会的重塑,体现了全民族创造历史的意志。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是作为一个广大众民的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几千年来我们从未全面彻底地告别贫困,我们既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学经验都与贫困、匮乏的体验深刻地联系着。小康何其大,我们为它奋斗了几千年。现在,走进一家农户,我意识到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历史,是我们国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拐点。当我们深刻理解历史的时候,我们才能深刻意识到这个时代之新,它的梦想和激情,它的艰难和宏伟,我们才能意识到,这是开辟未来的创造,它正在奔腾生成,它一定会被历史铭记。
实现感是对现实整体的理解和感受。它既包括在场感,也包括历史感。理解新时代之“新”,要从我们的古老民族的历史着眼,更要从1840年的近代史着眼。
身处宏伟的社会历史中,这个时代的作家、诗人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认识能力、一种辩证的总体性视野,从纷繁万象中把握主流、趋向和结构,从个别、具体中洞察总体,也把个别和具体还给总体、还给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新时代之新,这意味着必须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去思考。书写中国故事,绝不是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以上中国人为主人公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而是说我们要在讲述中深刻把握和表达新时代中国的历史趋向,深刻反映这个时代正在改变中国、改变无数人的社会生活,正在重塑中国人的经验、想象、情感和梦想的那些基本力量与精神。
中国从不来不乏丰富的创作母题和题材,在今天这个锐意进取的时代,有许许多多当代故事等待作家、诗人去发掘和表现。
作家和诗人要成为“剧中人”,发掘和开拓辽阔的艺术天地
达到这种总体性视野当然很难,既要认识中国、认识新时代,也是为了由此出发重新建构创作者的主体。只要真正面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真正面对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任何一个有着诚实和良心以及反思能力的作家、诗人,都不得不承认,历史没有终结,中华民族依然在为回应现代化世界的严峻考验而为之奋斗,我的每个人都是这新时代的“剧中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成为自觉的“剧中人”,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新时代中确立我们的认同,并由此建构起向着大地和人民敞开的强健主体。近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和诗人自觉践行这个艰苦过程,他们投身到时代的洪流并深刻认识到必须在艰苦的自我革命中与民族、与人民一起迎来新生。这个自我革命,就是以“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走进人民,在人民中挖掘和发现来开招辽阔的艺术天地,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
对我来说,城步三天是很重要的,那让我想起那些先辈:你意识到世界展现在你面前,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是平凡的,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有酸、甜、苦、辣,就是这些普通人,创造了历史,他们正在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在扶贫第一线,他们为未来人们创造着美好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坚定地相信,若干年之后,那时的人们回顾今日之中国,有些事必定会了解,比如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小康理想的实现,是前无古人奋斗出来的。历史和人们永远会铭记这一时刻。他们一定会寻找关于这个辉煌时刻的故事。那么为了现在和将来,为了无数人的汗水,为了无数人为之奋斗的“中国梦”,我们的作家和诗人,我们必须去创作,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时代、民族、历史的优秀作品,这是这个新时代赋予给我们的责任。

作者:刘杰、男,1964年出生,中国湖南邵阳绥宁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先锋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期与海子、汪国真、顾城等先锋诗人的代表人物一起推动了中国诗坛迅速发展,整整影响了一代人。1991年由广西民族出版诗集《三重奏》,被称为“独特的文学”现象,他的诗歌红遍大江南北,曾在《诗刊》《诗人》《星星》《人民文学》等大型有影响的刊物发表作品上千篇(首),1989年荣获《诗刊》春青年会一等奖,同年荣获《十月》文学最高荣誉奖,1990年荣获《人民文学》一等奖,荣获各种大奖达五十多次。作者曾和策划大师叶茂中一起荣获中国十大广告策划人。被媒体称为“三湘第一策划人”首届“超级女生”策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