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湖南讯(文/谢珂珂 王昌熙 袁树勋 图/吕特青 彭琦) 有方言情节的主持人不少,但像汪涵这般达到了“使命感”高度的,可能找不出第二个。 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文化形象大使,在各种场合倡议“保护方言”。他发起并捐资的“響應”计划,是中国民间语言保护的代表性项目。 作为湖南省政协常委,汪涵带到今年“两会”上的提案,也跟方言保护有关——“在湖南建设中国语言博物馆”。 佩戴湖南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出席证的汪涵 为什么要保护方言? 很多方言学界人士,都会遇到来自亲朋好友熟人的诘问——方言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保护它? 汪涵的难得之处在于,他能给出各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并凭借自己的大众影响力进行广泛传播。 需要文艺范时,他说,“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得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这是打“乡愁牌”,老少咸宜、各界通吃。 需要严肃时,他说,“方言和一些地方特色文化,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如昆曲,得用苏州方言才能唱出味,如今昆曲传习所的老师们教学生,得先教他们讲正宗苏州话。 湖南的方言分布,他心中有张图:湘中是湘语区,湘西主要是西南官话区,中间夹着一小片赣语区。这片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的赣语“飞地”,与古文献中所记载的“赣人入湘”相佐证——说到这里,又涉及方言的史学价值。 面对实用主义者,汪涵也能讲故事——看过电影《风语者》么?二战时期,美军用纳瓦霍语做通讯密码,这种方言只有几十个纳瓦霍印第安人能说,日本人不懂,始终破译不了这套密码。中国也有这类超冷门小语种啊,赫哲语、鄂伦春语,都没几个人会说了,有朝一日或许能用于国家安全,你说要不要保护好它们? 还有文学的价值、人类学的价值、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方言这么有用,那它的现状如何呢? 汪涵习惯用一组数字来说明形势的严峻性,“地球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正在以每20天消亡一种的速度锐减。中国的很多方言,正处于濒危状态。” 他的观点很明确: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汪涵接受凤凰网湖南专访 汪涵心目中的语言博物馆,有什么? 保护方言,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建立一所面向大众的语言博物馆,看上去是个好主意。 “在常见的实物陈列博物馆里,看一个器皿、一副字画,你只能站在它们的对面。声音不一样,你会被它包裹在里面,那种气场、那份感受是不一样的。”汪涵对此有切身感受。 他参观过波兰华沙的二战博物馆,那里有些关于声音的有趣呈现。比如墙上的子弹孔,把耳朵贴近它,呐喊声、枪炮声、坦克轰鸣声穿袭而来,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汪涵很喜欢这种形式。但在一个语言博物馆里,他想要的更多: 比如,在同一个场景下,有人想听湘乡话、有人想听闽南语,如何在呈现语言多样化的同时又不打架? 再如,一些特色方言如何用实物或影像来对照?如何呈现才能有融合感? “如果建立语言博物馆的建议能落地,我很愿意组织一批优秀的策展人来解决上述问题。”汪涵说。 设立于长沙熬吧的乡村振兴研究院内,汪涵畅谈方言保护。方言和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关联,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 为什么要建在湖南? 湖南有丰富的方言资源。除了湘语、赣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四大汉语方言,还有许多古老复杂的乡话、土话。 湖南对方言保护也非常重视。省政府为20个国家语保点调查以及语源资源集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在2018年承办了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湖南的民间方言保护工作也很活跃,汪涵本人,就是代表性人物。 2015年,他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行动,名为“響應”计划。这项行动,打算组织约10支调研团队,用5-10年的时间对湖南50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获取的方言声像资料,形成系统数据后再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汪涵宣布个人出资465万,来支持这项计划。 就在那一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如今,它已经在湖南建立了近百个语言保护点,加上民间的语保点,总数居全国之首。 在汪涵看来,湖南具备建设中国语言博物馆的良好基础。具体选址,他建议是在交通便利、有马王堆汉墓和商周青铜器作伴的湖南省博物馆里。 “我希望,建立中国语言博物馆一事能列入湖南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把这个馆建设成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工程、世界一流水平的语言博物馆。”汪涵说。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