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财富湘黔 财经资讯 查看内容

探秘贵州深山灌木丛中的黄金矿

2020-3-27 16:22|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8565 |原作者: 袁巍|来自: 那家网

摘要: “地无三寸平,天无三日晴”这是贵州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贵州地理位置特殊,崇山围绕,云贵高原山脉纵横。贵州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足以证明大山在整个贵州省的普遍性。身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与耕地有限, ...

      

   “地无三寸平,天无三日晴”这是贵州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贵州地理位置特殊,崇山围绕,云贵高原山脉纵横。贵州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足以证明大山在整个贵州省的普遍性。身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与耕地有限,是加剧贵州偏远山区贫困的根本原因。要想脱贫致富,需探寻一条适合山区人民的经济农产物。更要做到在不破坏生态下,将大山化为可持续开发的矿产,真正做到靠山吃山。而一向不起眼的野果“刺梨”给山区人民带来了曙光。


     刺梨,蔷薇科多年生灌木缫丝花的果实。外表金黄浑身布满毛刺。是贵州山野灌木中常见的野果子。本地人对这种野果家喻户晓,然而口感酸涩与使用不便,刺梨最终沦为入药和泡酒的配角。


    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原来野果子刺梨仅是天然的营养珍果。其维生素C、维生素P和SOD都在果蔬中位居第一。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甚高,高于柠檬100倍,猕猴桃10倍,实乃“维C之王”。

      酒香不怕巷子深,刺梨被证实的营养价值瞬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敏锐嗅觉的投资者纷纷涉足刺梨行业,一场刺梨淘金正在贵州改变着世代生活于大山之中的贫困人们。


    刺梨就像个野孩子,即便是山路、陡坡也能肆意生长。随着刺梨深加工企业需求增大,人们也由原先种玉米改为种刺梨。种植的刺梨有专人收购,不用在担心卖不掉烂土里的无奈情景。眼下刺梨在当地贫困户心中,如同金色的黄金一般,通过种植刺梨“黄金“,大伙都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47岁的文革学,是采石场受了工伤的一名炮工,危险职业让他伤到了腿骨。失去了劳动力,没有了顶梁柱一家人成为了贫困户。通过种植刺梨,已住上了近千平的自建漂亮楼房。家里也换上了60寸大彩电。谈及自家的新房,曾今那个自卑的男人脸上总忍不住露出笑容。


    58岁的彭玉先,贵州贵定火炬村的老支书。提到当年最初推广刺梨受到的冷嘲热讽,至今还心有感触。以往种玉米的农户常质疑道:“种玉米吃玉米,种刺梨以后难道把刺梨当饭吃。”现在看到刺梨卖出两倍玉米价格,收益更好,不愿种刺梨的都争着种了。


     张光敏是当地刺梨创业的代表人物。起初公司销售刺梨果脯,但因刺梨市场小,外界认可度不高,创业过程艰难重重,多次受挫让他一度想过放弃。可村民的一句:“你不做了,我们的刺梨卖给谁啊?”这句痛心的话让她咬牙贷款700多万,引进刺梨生产线。终于在不懈坚持种等来了刺梨行业的春天。

至上而下,企业家的努力与农户的热情让刺梨产业在贵州山区寸土生情。多家刺梨企业快速落地贵州,为刺梨的深度开发带来无限商机。落户源头产地的生产线,即保障了农户合理采收价格,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又最大程度保留刺梨加工产品的新鲜。


    如今,刺梨成为了大自然赐给贵州最富有的矿产。这个露天的矿场,不会带来污染和土地流失,更为绿水青山做出了贡献。相信随着人们对刺梨的认知提升,刺梨产品在市场的占有也会日渐提升。期待一天,刺梨能走上全国平常百姓餐桌,不在出现清代贵州状元赵以炯诗中“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的处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