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贵州遵义:刀靶老人的红色情缘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18: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县文管所管理员把被风吹倒的花圈扶正。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新华社贵阳4月3日电(记者向定杰)柳条青青,油菜花黄,又是一年清明时,87岁的陈启庸像过去20多年一样,颤颤巍巍走上田脚坝,郑重地往一座座坟头上挂青,以示后继有人。
    “我挂的都是红军墓,你看有的立了碑,有的只是个小土堆。”怕纸条经不起风雨,他又多挂了一串彩纸。“我父亲、妻子都埋在这附近,家里娃娃还没回来,我来先把红军祭拜了。”
    和他一样,72岁的老铁匠徐定前早早就给亲人墓旁的红军坟亮了灯,挂上青。“每次路过,心里不忍,就是顺便的事儿。”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精神矍铄,还能骑单车出游,“到山上扫墓也是一种锻炼,我15年来带头给红军上坟,兄弟、儿女都得做。”
    贵州省遵义县三合镇刀靶村数十个像他们一样的老人,1935年都还只是孩子,关于红军的记忆,有的是听父辈讲的,有的则是亲身经历。“那天,我清早起床,准备出去滚铁环。推开木门,看到满街躺着兵,连忙跑回去告诉父亲,父亲说红军来了。”想起当年,陈启庸眼眶有些湿润。
    “红军在街上架锅炒豆子,小孩子上前要,红军就给我们,但前提是要唱歌看戏。他们还帮村民担水、劈柴。”短短11天,村民与红军结下了深厚情谊,千金不换“红军碗”、小脚老太救红军等故事代代流传。
    打开话匣子,陈启庸嘴角抽动。“当年红军苦啊,我亲眼看到,打仗枪声停后,街上死了14个红军,其中一个腹部中枪,肠子都掉出来了,他用衣服裹紧伤口,另一只手还帮队友合眼。那时冬天,他的嘴唇全是裂口。有人端水给他喝,但把水舀来,他已经去了……”
    这次战役,就是刀靶阻击战。“1935年1月7日至17日,正是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红三军团在刀靶安营扎寨,与国民党军激战,将敌军阻击于乌江以南,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遵义县文管所管理员袁顺模说。《长征组歌》里有一句:“雄师刀靶告大捷,遵义会议放光辉”,讲的就是这件事。
村民仍然住在红军遗址里。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在战役中,晓得牺牲的就有147名,有许多是村民埋的。”袁顺模说。据统计,在刀靶的红军坟就有71个,这些坟被当地人视作自家的祖坟。他们自发地开展保护,陈启庸等老人到处走访,用坏10多台打印机,撰写了20万字的资料。在一本书中,记者获知刀靶已有上千年历史,从明清到民国,这里一直是贵遵路上的重要关隘。“从乌江对岸运来的川盐、物资,人挑马驮都在这里转运,从早到晚,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此外,他们还筹措经费,为一些红军重塑了墓碑,在碑上注明“刀靶村人民立”。袁顺模说,刀靶村至今仍保留着30多处红军旧居、18处战斗遗址群。每家每户都有2至3套仿制的红军军装。2006年,村里街上每家人都用竹条、红布做成五角星灯。傍晚时分,数百盏灯照得灯火通明。
    然而,如今走进刀靶街,在一排排的洋楼间,还夹杂着破旧的老木屋,摇摇欲坠。记者看到,这些红军遗址里大多还住着村民。在彭德怀旧居,一边的木板已经换成了砖结构。户主表示,危房不能不改造,已经要垮了。从狭窄的过道里走进苏维埃银行旧址,屋里漏雨在泥地上打出了不少小洞。
    对于这些自然毁坏,陈启庸等老人陷入忧思。“当地村民也在建议,现在太分散,还是要有规模,不然人家来祭拜,都不知道去哪里找。”村主任谢长友说,村里计划修个烈士陵园,一直在向民政部门争取。
    走出刀靶村,通往集镇的公路上,老人们集资立了一个红门,上刻五颗红星,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一场新的“保卫战”还在继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