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答卷:雷山人均一亩茶 户有一巧匠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14: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依托生态优势顺势而为,精准扶贫精彩推进,雷山——

  人均一亩茶 户有一巧匠 村村通电商

雷公山幽谷深涧,景美如画。
茶产业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民族文化是雷山的靓丽名片。
绣娘比技艺。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

  山高谷深,地形切割,“一山喊得对山应,到达对山要半天”,这是雷山的地理环境。

  偏僻落后,交通滞后,可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比,这是雷山的条件。

  而雷山80%的村寨依山而建,“挂”在半山腰。

  这样的地理条件,无疑让雷山的脱贫攻坚战难上加难:2013年,该县仍有贫困人口4.65万人,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13个帮促发展困难县之一。

  如何啃下硬骨头?且看雷山如何做。

  ●修通一条路深山聚财气

  开春以来,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村民罗剑的农家乐已接待四、五拨游客。

  去年,罗剑将自家吊脚楼改成农家乐,就收入3万元;同时,他还办起了养鸡场,出栏的土鸡,除供给自家农家乐外,还销往县城和西江景区。

  凭着这两项收入,去年罗剑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路修通了,生意就上门了。”罗剑说。

  因为通村柏油路的修通,交通便利了,青山绿水便成了“金山银山”,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格头村依靠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业,有146人挪掉了“穷根子”。

  交通不便,亦是掣肘雷山的“拦路虎”。

  要想富,先修路。

  “十二五”期间,雷山县累计修建通村(寨)公路65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或寨寨通水泥路,同时,还完成了产业路建设74公里。

  路通、货通,财气旺,昔日无人问津的当地土特产变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护好一村寨吃好“旅游饭”

  4月22日,温暖的阳光落在郎德镇郎德苗寨,梁茂春农家乐炊烟袅袅,一阵阵美味扑鼻而来,游客循味嚷嚷:“老板,好香啊,快上菜!”

  “鼓藏肉、苗鱼王…亲们,菜上齐了!”梁茂春笑盈盈招呼着客人。

  红红火火的农家乐,依托的是乡村旅游良好的发展势头。

  雷山100多个苗寨依山傍水,57个中国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鼓藏节、银饰锻造、吊脚楼建造技艺等1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闪耀民间。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雷山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传承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农文旅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78.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2亿元,农家乐发展到600余户,从事旅游人数近2万人,带动了茶叶、中药材、黑毛猪等特色经济发展。

  ●人均一亩茶荒山变“银行”

  四月的雷公山腹地,处处绿茶飘香。

  在大塘镇也耶村,村民余荣富的茶场里,60多名妇女正忙着采摘茶青。

  只见61岁的苗族妇女务木吓两只手像变戏法似的转换交替,别人一天采摘茶青6斤左右,可她能采下10来斤。

  余荣富笑着说:“务木吓老太每年都从我这里拿走近万元的收入呢。”

  荒山多、外出务工多、贫困户多,这“三多”指的就是昔日的也耶村。

  近年来,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和养殖黑毛猪,许多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也耶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目前,该村建成2050亩优质茶叶基地,户均20多亩茶叶,今年能采茶面积达1000多亩,光茶青收入就有200多万元。

  去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80元,比2013年增加近一倍。

  茶叶是雷山的传统产业,近年来,该县出台了多项鼓励和扶持茶产业的政策。

  目前,该县建有优质茶园基地15.7万亩,实现全县人均1亩茶。

  去年,该县茶叶实现综合产值9亿元,茶产业覆盖的农户达1.6万户6.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的达2000元以上。

  ●户有一巧匠收入有保障

  针起针落,彩线穿梭,五彩蝴蝶跃然……走进雷山县阿妮刺绣公司,7名绣娘正在飞针走线。

  最近,老板杨阿妮有点儿忙不过来,因为她接到杭州客户一笔16万元的订单,要求4月底前完成7套苗族盛装。

  杨阿妮一方面要忙着把任务分配给农村的绣娘,另一方面还要走家串户,指导绣娘如何保证质量。

  “去年收入3万元左右,还能照看小娃读书,比在外打工强多了!”27岁的苗族妇女李绍春一边绣花,一边喜滋滋地说。

  家住望丰乡青山村的李绍春在外务工5年,去年回乡参加杨阿妮公司的培训,有点刺绣功底的她,一经点拨,两个月后就成为公司骨干,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雷山县扶贫办、县妇联等与阿妮公司合作,对300余人进行刺绣培训。

  据介绍,通过培训,300余名农村绣娘成为与公司一起抱团发展的成员,目前,杨阿妮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线上的客户订单和线下绣娘的订单。

  有了订单,许多妇女变成了脱产和半脱产的绣娘,月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甩掉贫困户的帽子,走向小康生活。

  银饰、刺绣、芦笙被称为雷山县苗族文化的“三大瑰宝”,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崛起,这“三大瑰宝”变成了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

  去年,来雷山观光旅游的游客达578万人次,巨大的“游客红利”,给雷山发展“旅游+民族手工艺产业”带来诱人的商机。

  雷山顺势而为,大力实施“银绣扶贫工程”,与院校、公司合作开展银饰、刺绣技艺等系统培训,培训银匠、锈娘近万人,全县基本实现每户有一名手工艺人,有一个就业岗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此外,雷山还利用“万户小老板工程”、“3个15”扶持微型企业等政策,以“合作社+”的运营方式,鼓励和扶持当地群众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

  三年来,累计发放4000余万元的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发展民族手工艺微型企业410户,带动3000余人就业。

  目前,雷山从事民族手工艺行业人数达1.5万人,年创产值2亿元以上。

  ●村村一电商农产香四方

  丹江镇小固鲁村电商服务点的柜台上,鱼酱酸、银球茶、青钱柳等农产品琳琅满目。

  “开业没到半个月,就有好几笔单子。”村电商服务点负责人黄菊说。

  去年以来,雷山县依托“贵农网”“邮乐购”平台,在全县154个行政村建设电商服务点,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

  同时,规划建设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乡镇有18个电子商务服务站,邮政快递实现到村到户。

  今年以来,该县网络交易额完成6375万元,线上产品销售额1175多万元,电商扶贫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在西江景区开创农副及工艺特色产品店O2O购物平台,在淘宝网设立西江千户苗寨特产店线上交易平台,在景区内建设西江千户苗寨特产旗舰店线下体验店,实现了游客通过线下体验线上购买及线上推广促进线下消费的O2O循环消费模式,并打造了“O2O+OTA+政府公信力”电商模式……电商的兴起,让雷山茶农纷纷学起了网络销售。

  30岁的打工妹黄艳在2002年回乡后,自办一个茶叶加工厂,去年以来,她利用网络销售茶叶超1万斤,销售收入达37万元,销售面达10余省市,还销到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

  ●入股一万元致富有出路

  要劳力没劳力,给资金也扶不起的贫困特殊人群,是现阶段脱贫攻坚征途中最为艰巨的任务。

  然而在雷山,这样的人群找到了致富的希望——没有茶叶基地,也能赚到茶叶的钱。

  这等好事,让南猛村64岁的贫困户杨陆才遇上了。

  从合作社里领到的分红,虽然刚开始数目不多,但让杨陆才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

  郎德镇南猛村对44户无劳动力的贫困户,以每户1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于党支部领导下的合作社,并进行分红。

  “44+1”模式,破解了长期以来,无劳动力贫困户“年年扶、年年穷”的尴尬事。

  同时,积极鼓励贫困户和非贫困村民以资金、土地作价继续入股,特别是村民家中闲置的土地,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壮大合作社资产,合作社一下子注册资金达100万元。


       该村实行“80+15+5”分配红利机制,合作社规定,每年底,收益的80%用于社员分红,15%留作合作社滚动发展资金,5%设立公益基金。

  公益基金主要用于为贫困户购买除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农村医疗救助以外的补充医疗保险,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

  目前,南猛村“44+1”扶贫模式正在全县各村推广。

  雷山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技术、闲置资产、资金等资源要素,入股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走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之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