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从小就说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吗?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18:1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信大家对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了,可这里小编又要来毁大家的三观了,因为当时司马光砸的根本就不是缸,而是瓮。“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大家应该都听过吧?司马光砸的就是这玩意儿。《宋史·司马光传》中的原文是这样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那么缸和瓮到底有何区别呢?

  1978年在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缸,距今约有6000年,大概有半米高,底部正中有一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由此可见它并不能盛水或是粮食,后经过专家分析考证,应该是用来装殓尸体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棺材。因为当时的丧葬习俗是用两三件陶器扣合在一起作为葬具,考古学上称为瓮棺葬,又称缸葬,但并不局限于用瓮或缸,还有如盆、罐、瓶、鼎等。它们也并非为丧葬专门烧造的,而是日常用具,埋葬时在器物底部钻以小孔来通气,据说这样做可以让死人呼吸,也取灵魂由小孔升天之意。

  那么这件陶器究竟是称作缸还是瓮呢?我们来看它身上绘制的这副画:左边是一只叼着鱼的白鹮,似乎说明这件陶器可以用来盛水,用来放置捕获的鱼。右边是一把石斧,斧立于地上,表示其形,即缶,音与斧或相近或相同;斧砍在地上,引申其用途,即工。缶和工合并为一个字:缸。所以我们后世把这件彩陶形状的器物,称作缸。

  缸一般用作盛放水或者食物,但不仅限于饮食,还有某种供奉或祭祀的意味。至于瓮则与缸的功能差不多,但似乎却缺少了神的韵味,也是家中基本的日常用具。我们来看“瓮”这个字,上公下瓦。瓦,是以土烧造的器物;公,作双手提起一盛器的形状。从字形上看,瓮是用来盛水或粮食的陶器,与罐和瓶相类似,小口束颈鼓腹,腹部或有系,用以穿绳便于提拎和运输,腹部以下收窄,可放置在地上的坑里以保持稳定性。

  后来出土的旋纹彩陶瓮,因其体型硕大圆满,纹饰壮观,被誉为“彩陶王”。其表面彩绘在黑线中套以红色,如河水漩涡一般相互连环,水涡之下为起伏的波浪。这体现了祖先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神的敬畏,也似乎暗示这大瓮是用来盛水的,究其容量,大约在百升以上。此瓮距今约4200余年,高52.2cm。


  看到瓮,大家是否会想到一个歇后语:瓮中捉鳖——手到擒来。为什么呢?因为瓮是束颈小口,把人塞进去容易,就跐溜一下,但人若想钻出来,就很容易卡住,动弹不得,除非是把瓮给砸了,这才能立马解脱。这也是后来司马光为何要砸瓮的原因。

  另外在我们的印象中,缸一般都是粗瓷,坚硬且壁厚,甚至不乏有石质、铜铁铸造的大缸,因为它承担着灭火救命的功能,必须坚固耐用。但瓮则不同,它在后世甚至一直保持着陶器的本色,即便是瓷器,也较为低端粗鄙,属易碎品。有个成语叫“瓮牖绳枢”,就是拿破损的瓮做窗户,形容家里穷。所以说在广大的市井村落,破瓮是很常见的。

  缸和瓮,其实就像是一个器物的两种变体,一个大口,一个小口;一阳一阴、一刚一柔。正如其字形所体现的那般,同为瓦器,缸为工,工于心计,是一个人的制度和规矩;瓮为公,天下为公,是所有人的大同和民生。《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不是饮宴的靡靡之声,而是当政者的心声,缸声洪亮,瓮音悠长,刚柔相济、阴阳交泰,是为和。那么什么是和呢?就是缸与瓮中有粮食,有“和”才会知礼节、守规矩,才能天下太平。

  回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如果小孩儿掉进了缸里,伸手抓住缸的边缘并不难,至少可以探出头,不会被淹死;而掉进了瓮里,则难以出头。如果是缸,以小司马光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击破;如果是瓮,以石击卵,一击就碎,瓮中的小孩儿分分钟即可得救。

  所以,司马光砸的不是缸,是瓮。“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图被称作《击瓮图》,很多人画过,但都画错了,把水缸砸了一个洞,小儿从洞里爬出来,想想就不可能,这不合常理啊,你爬一个我看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