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走进千年宝庆——邵阳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8:0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千年宝庆——邵阳
邵阳简介
邵阳,史称“宝庆”。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总面积20829平方公里,全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大祥区。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地形以丘陵为主,南、西部多山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河流有资江、邵水。气候温润,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年均气温16.1℃~17.1℃,1月均温4.7℃,7月均温28.2℃。特产有“雪峰蜜桔”、“宝庆三辣”(辣椒、黄姜、大蒜)、猪血丸子、新宁脐橙等。森林资源丰富,是全省四大林区之一。
有娄邵铁路与湘黔、京广线相接,沪昆高速、320国道横贯东西,二广高速、207国道纵贯南北。资江水运可达洞庭湖。名胜有世界自然遗产崀山风景区、北塔水府庙、昭阳侯国故城址、武冈法相岩等。
邵阳人以热情豪爽而闻名,善于经商的邵商遍及海内外。邵阳气候舒适,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逸。



中文名称邵阳市


外文名称Shaoyang City


别    名宝庆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 湖南省


下辖地区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


政府驻地邵阳市大祥区城北路东面6号


电话区号0739


邮政区码422000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部


面    积20829平方公里(2009年底)



人    口720.04万(2013年末常住人口)


方    言湘语(娄邵片)、赣语(洞绥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崀山白水洞南山云山,黄桑,虎形山-花瑶,魏源故居


机    场邵阳武冈机场、邵东机场


火车站邵阳站、邵阳南站、高铁邵阳北站


车牌代码湘E


行政代码430500


高    校邵阳学院、邵阳医专、邵阳职院


GDP1130.04亿元(2013年)




目录 古代 建国设市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矿产资源
电力资源 农林资源 人口 民族 总况 商业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李自健 魏源 贺绿汀 马少侨 魏光焘 蔡锷 袁也烈




1
历史沿革编辑
古代距2013年已有2500多年历史,市境鸿古开启,历史代远年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栖息屯居。城步西岩上朝园、武冈邓元泰上头园、隆回高坪小坳、邵阳县塘田市水西、邵东牛马司天子坪等多处文化遗址的发掘,较为系统地勾勒出先民们筚路蓝缕开拓山林旷野的进程。

周朝其地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雄溪(今巫水)流域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域。
相传春秋鲁哀公时代(公元前494年~477年),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区地带筑城防守,人称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县治设今市西区,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三国初属汉。
222年地属东吴,226年吴国置昭陵郡,隶荆州。辖昭陵县、昭阳县、夫夷县、都梁县、高平县、新城县六县。其后在资江流域,相继建立都梁、夫夷、昭阳3个侯国。
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境内建郡自此开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始。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北塔湾。并把新城县并入邵阳县,分都梁为武冈县、建兴县、都梁县,加上邵陵、邵阳、夫夷、高平,于是邵陵郡所辖增为7个,改隶湘州。
后相继被改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和敏州。境内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汉至隋为“无阳五溪蛮”地,先后属镡城、舞阳、龙标县。隋废邵陵郡,一域之内单立邵阳一县。
唐代设邵州,辖邵阳、武冈2县。武冈县治今城步儒林镇;邵州与邵阳县自此在今市西区同城而治,历千余年。
宋初,武冈县治从城步儒林镇移今武冈城。
崇宁五年(1106),置武冈军。
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他做皇帝后年号“宝庆”(1225年),就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所以邵阳又有“宝庆”之称。宝庆之名沿袭700余年。
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
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宝庆府领武冈、邵阳、新化、城步、新宁1州4县,经清代沿袭至中华民国初年。
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湖南省。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民国26年(1937),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辖邵阳、武冈、城步、新化、新宁5县。
民国36年坼邵阳县增设隆回县。辛亥革命时成立湖南军政府宝庆分府。
1938年至1949年属湖南省第六督察区。[1]
建国设市
1949年10月3日成立湖南省临时政府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并成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950年7月12日明确为县级市,11月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辖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隆回6县。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专辖市。
1952年,境内分置新邵、邵东、洞口3县,并划益阳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隶邵阳专区,共辖12县1市。
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56年11月,撤销城步县,设置城步苗族自治县。
1958年增领绥宁县,邵阳专区共辖14个县(市):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绥宁、新化、涟源、双峰、湘县。
1965年,湘乡县划隶湘潭专区。
1968年2月,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年,邵阳地区一分为三:7月28日,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邵阳地区代管;10月,分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邵阳地区仅辖邵阳、隆回、洞口、武冈、绥宁、城步、新宁7县。
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辖东、西、桥头和郊区4区。
1983年又增领邵东、新邵、洞口、隆回、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9县和东、西、桥头、郊区4区。
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撤销邵阳地区建制,邵阳市便成为全省范围最大的市。
1987年桥头区并入东区。
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8县1市3区,包括邵东、新邵、隆回、武冈市、洞口、绥宁、新宁、城步和北塔区、大样区、双清区。全市有199个乡镇,80个乡级镇,5819个行政村。[1]

2
行政区划编辑
截至2012年底,邵阳市共下辖3区8县1市,其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2]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071741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邵阳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8个街道、94个镇、81个乡、21个民族乡。[3]
邵阳市行政区划列表
行政区
面积(km2)
人口(万)
邮编
驻地
行政代码
街道


137
27
422001
汽车站街道
430502

4
215
31
422000
城南乡
430503

2
4
84
8
422007
状元洲街道
430511

2
3
1776
124
422800
两市镇
430521

17
9
1763
76
422900
酿溪镇
430522

11
4
1997
99
422100
塘渡口镇
430523

12
10
2871
113
422200
桃洪镇
430524
6
14
12(2)
2184
81
422300
洞口镇
430525
6
10
12(3)
2899
36
422600
长铺镇
430527
2
6
19(14)
2751
60
422700
金石镇
430528
4
9
9(2)
2620
26
422500
儒林镇
430529

6
5
1532
78
422400
迎春亭街道
430581

8
9
合计
20829
759
422000
大祥区
430500
18
97
100(21)
说明:
1.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年末户籍人口。
2.行政区划合计数据:根据“湖南省民政厅网站”,截止2009年底;“乡”一栏统计包含民族乡,括号()里为民族乡统计数。[4]

3
地理环境编辑
地形地貌邵阳市属江南丘陵大地形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平原各类地貌兼有,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大体是“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南岭山脉最西端之越城岭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中、东部为衡邵丘陵盆地,顺势向中、东部倾斜,呈向东北敞口的筲箕形。邵阳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缘,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根据地形的差异,大致可分成四大地形区。[5]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气候特征邵阳市地处亚热带,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6.1-17.1℃,市境内全年日照时数为1350-1670小时。[6]

4资源编辑矿产资源截止2011年10月邵阳市已发现矿产资源74种,涉及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等六大类,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1.67%,矿种结构合理。煤、锰、铅、锌、锑、金、石膏、硫铁矿、滑石等是邵阳市的优势矿产资源,其中滑石保有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一,硫铁矿、石膏居全省第二,锰、锌居全省第三位,保有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3128.24亿元。[7]
电力资源截止2011年10月邵阳境内有资江、沅江两大水系,年径流量180多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157.78万千瓦,可开放装机容量98.17万千瓦,已开发72万千瓦。根据中南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湖南省风能资源勘测报告统计数据,邵阳共有可开发风电场28处,总装机容量175万千瓦,已投产发电装机容量4.95万千瓦,已开工在建风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共计15万千瓦。邵阳有火力发电厂3座,发电装机容量共计140万千瓦。电网建设飞速发展,拥有500KV线路5条,线长550公里,220KV公用线路12条,线长495公里,110KV公用线路59条,线长996.4公里。全市已形成一个以500KV电网为依托,各县市建有220KV变电站的坚强电网。[8]
农林资源截止2011年10月邵阳土地总面积3121.95万亩,其中山地、丘陵、岗地面积2719.25万亩,占87.1%。农副产品种类达1万余种,拥有雪峰蜜橘、崀山脐橙、金银花、龙牙百合、湘玉竹、黄花菜、绞股蓝、武冈铜鹅等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邵阳有耕地594.7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面积5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4 %。邵阳已初步建成粮油、果蔬茶、中药材、烤烟、牲猪、奶牛、林竹等七大农业骨干产业,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883.7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5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52.97万亩,柑桔80万亩,时鲜水果40万亩,茶叶9.3万亩,高山反季、宝庆三辣、黄花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面积70万亩,中药材51万亩,烤烟8万亩。
邵阳是湖南省四大重点林区市之一,林地面积19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55%,森林蓄积量达6063万立方米。境内有高等植物245科、792属、2826种,其中用材树种210种,经济树种432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树种60种,其中银杉被誉为“植物熊猫”。全市林业综合指标居全省第2位,辖区内绥宁县被誉为“三湘林业第一县”,隆回县被誉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邵阳县被誉为“中国茶油之都”。
邵阳有草山草场600多万亩,集中连片一万亩以上的草场58处197万亩,可养水面24.4亿立方米,全市有野生脊椎动物和饲养畜禽419种,已经建成畜牧小区200多个,牲猪年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8]

5人口民族编辑人口邵阳历史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内先民的活动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至唐代,邵州出现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唐贞观十三年(639),邵州所辖邵阳、武冈两县只有2856户、13583人,至天宝元年(742),邵州人口发展到17073户、71644人。100余年间,人口增加4.27倍。宋崇宁元年(1102),邵州辖邵阳、新化、武冈3县共98861户、21.816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宝庆路(辖邵阳、新化县)、武冈路(辖武冈、新宁、绥宁县)共14.9516户、48.2968万人。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镇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
清代,朝廷奖励垦荒,并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法令,民间隐蔽人口减少;加之明末清初红薯传入境内,人们饥饿状况有所改变,宝庆人口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清末民初,增内邵阳、武冈、绥宁、城步、新宁5县,人口从143.87万人增加为271.91万人,近100年时间,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
中华民国38年间,因战争、灾祸、瘟疫不断,人口有减有增。民国30年(1941),境内邵阳、武冈、城步、新宁、绥宁5县人口为262.31万人。至1949年,增至322.98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文化、卫生不断发展,邵阳人口增长出现第三次高峰。1960年,境内人口发展到371.05万人。1972年突破500万,为506.91万人。1983年突破600万,达605.38万人。1995年,全市人口达到700.9万人。1999年,全市人口达到711.04万人。
1990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邵阳市总人口为678.68万人,居全省14个地、州、市之首位。[9]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邵阳市全市常住人口为7071741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50605户,家庭户人口为691391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4人;男性人口为3671023人女性人口为340071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12664人;15-64岁人口为4862468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6609人。[10]
2013全市年末总人口805.94万人,比上年增加3.5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22.63万人,女性人口383.31万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306.58万人和499.3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04%,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83.0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3%。全市常住人口720.0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11.84万人,出生率12.44‰,死亡人口5.5万人,死亡率6.15‰,自然增长率6.29‰。[11]
民族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
邵阳的苗、瑶、回、侗4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万人,瑶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侗族22203人。其他3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壮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满族、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彝族、白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郎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僳僳族;1人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族、普米族、基诺族、景颇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纳西族、锡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罗斯族。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新宁、绥宁、武冈市、洞口、隆回等县,建国后,邵阳市在党的民族区域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了一个民族自治县一城步苗族自治县,全市共有25个民族乡,其中苗族乡8个,瑶族乡7个,侗族乡2个,回族乡1人,苗族侗族乡4个,侗族苗族乡2个,苗族瑶族乡1个。[9]

6经济发展编辑总况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4.89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5.65亿元,增长12.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15727元,比上年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4:38.7:36.9调整为22.5:38.9:38.6,三产业比重提升了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3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GDP的比重为64.9%。[11]
商业发展邵阳城区自古为湘中及湘西南的传统商埠。鸦片战争前,境内盛产的土纸等手工业品和玉兰片、龙牙百合、苡米、茶叶等土特产品,多在此集散,粮食交易亦较活跃。鸦片战争后,洋货渐次输入。
宣统年间,富商左秉刚始建商务局,商业行帮堂会均成其基层组织。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于宝庆县城,商界损失较大。
民国13年又洪灾为患,沿河商铺倒塌甚多,加之土钢、土靛被洋钢、洋靛取代,市场衰落,商业不振。
抗战后期,因邵阳地处湘黔公路动脉,西南各省的土产输出,洋货输入,及其迫切必需的轻纺产品,均以邵阳为转口点,成为内外物资的重要转运枢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人们重货轻币,境内商业一蹶难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建立工商管理机构,加强工商业及市场管理.打击投机活动,组织人员调进大批粮食、棉纱、食盐等基本生活资料,投入市场,遏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
1950年3月起,相继成立邵阳专区贸易公司,专、市、县供销合作社等国营、集体商业机构,组织调拨商品,供应城乡居民。并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发展集市贸易。
1953年后,国家先后实行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商品的统购统销,政府组织私营商业在合并联营的基础上,实行联购分销,为国营经销、代销、代批。同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形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统一市场。
1957年,境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 24亿元,比1952年增加86%。
1958年“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体制高度集中,统包统分,独家经营,流通渠道单一,商业网点几经缩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改革流通体制,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逐渐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商业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多元化的商品流通格局逐渐形成。在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扶持集体和个体私营商业,并允许批零兼营,深购远销。同时积极开放城乡集市贸易,发展专业市场,商业网点成倍增长,个体私营商业异军突起,市场建设方兴未艾。[12]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5亿元。[13]
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4.14亿元,增长14.3%,其中城区130.2亿元,增长14.5%,乡村实现零售额57.73亿元,增长11.9%。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79.87亿元,增长14.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99亿元,增长11.9%。[11]
农业发展境内以山丘区为主的多样化地貌,农、林、牧、副、渔自然布局层次明显,具有发展立体农业的良好条件。秦汉之际,中原农业技术即传入境内。晋代始产茶叶,在今城步山区出现最早的人工营造的杉木林。唐宋时期,境内粮食生产发展到“稻粟再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清初,朝廷重农垦荒。民国建立后,由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灾荒肆虐,加上战火绵延的影响,境内农业耕作粗放,技术落后,产量低下,发展缓慢。
1949年,粮食总产量只有62. 83万吨,农业总产值3.92亿元;人均产粮203公斤,人均产值仅126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境内农民在征粮支前、剿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重大社会变革,生产力获得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2年,境内开始组织农民互助合作,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1953年始种双季稻。
1956年,95. 6%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长达100余天的夏秋连旱,扩大秋冬种作物,开展多种经营,自力更生度过灾年。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抗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上显示明显的优越性。
1958年秋,境内所有高级社并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种“一大二公”的体制,严重脱离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加上当时盛行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和“共产风”,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60年代初,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人民公社化”时期“左”的错误,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境内农村经济逐渐复苏。
60年代至70年代,境内粮食生产自单季稻改双季稻后,又通过高杆改矮杆、常规稻改杂交稻等变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邵阳地、市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逐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发生巨大变化。
1981年全面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山林、水面、畜牧养殖、乡镇企业及水利管理、植保等承包责任制也相继出台。
1983年,通过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行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中心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并在稳定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发展多样化的专业性经济联合。
1990年,逐步实现由自给半自给性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单一的粮猪型经济向现代的、多层次的综合经营型经济转化,立体农业开发初具规模。[14]
2011年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217.6亿元,增长3.7 %。粮食播种面积795.6万亩,总产310.8万吨,连续八年增产丰收。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在隆回试验,创造了亩产926.6公斤的记录。桔橙、果蔬、烟叶、药材和生猪、肉牛、山羊、水产等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有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17家,其中规模企业312家,新增1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10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达到248个。造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6%。[13]
201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可比价)。种植业完成产值204.44亿元,增长2.3%,粮食产量达到311.97万吨,比上年下降2.1%,油料总产量15.37万吨,增长14.4%,烟叶产量1.49万吨,增长12.0%,水果总产量75.11万吨,增长8.8%。畜牧业完成产值128.06亿元,增长2.9%,年内出栏生猪955.98万头,增长0.3%,肉类总产量78.42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1.81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4.28万吨,增长6.0%。林业完成产值15.63亿元,增长6.6%。渔业完成产值10.67亿元,增长5.7%,水产品总产量10.25万吨,增长5.8%。[11]
工业发展西汉时,境内即有冶炼铜、铁,烧制陶器、砖瓦等产业。唐代,出现淘金、采银的工场。南宋时期,造纸业、刻书业已有一定规模。清代,宝庆府城雕板刻书业较为兴隆。民国初期,境内手工业继续发展。民国14年(1925),宝庆县城左氏管弦室雕刻的翻簧竹刻荷叶花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章。
民国15年,刘重威倡议集股兴办的宝庆光明电灯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为境内第一家官商合办的工业企业,标志着邵阳现代工业的萌芽。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洋货充斥市场,个体手工业纷纷破产,私营工业也处于萧条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一建立,就着手恢复生产,先后将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和9个煤矿收归国有,组建国营资江工矿公司,发展生产,并积极扶助与改造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
1957年,境内工业企业有645家,工业总产值达8114万元。
1958 年开展“大跃进”运动,根据“以钢铁为中心,迅速发展工业”的精神,大办钢铁,大办工业。
1965年秋起,境内被国家定为“三线”建设地区,先后有17家大中型企业和两个工业研究所定点邵阳。此期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严重的损失。但是境内现代工业规模初步形成,工业生产在动乱中仍有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工业步入稳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给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时期,一方面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挖潜革新;一方面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发展工业经济。
1990年,实现由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的转变。[15]
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94.1亿元,比2010年增长22%。[13]
2013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741.98亿元,增长19.1%(现价),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完成产值1469.72亿元,增长19.7%。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14.67亿元,增长12.4%,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4.07亿元,增长3.5%,股份制企业286.77亿元,增长1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5.17亿元,增长11.0%;大中型企业141.14亿元,增长8.7%;轻工业169.52亿元,增长12.9%,重工业245.16亿元,增长12.0%;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67.9亿元,增长12.9%;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62.86亿元,增长12.3%。[11]

7居民生活编辑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7元,增长10%,人均消费支出10812.55元,其中食品支出4132.05元,恩格尔系数为38.2%,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206.18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3元,增长12.5%,其中工资性收入3340.84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801元,人均消费支出4636.5元,恩格尔系数30.6%。[11]

8社会保障编辑2013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7.5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2.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6.5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9万人,增加0.0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2.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4.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为3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万人。[11]

9科教文卫编辑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楚文化便流传境内,并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融合原有的土著文化,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光彩。[16]
1044年(北宋庆历四年),邵州州学始创于州治之左,以后各县县学相继创办,兴儒重教,弦歌相继,世代传承。[16]
1313年(元皇庆二年),苗酋杨再成捐资创办城步儒林书院,为境内书院之始,后有宝庆濂溪书院等相继兴办,“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香绵延,文明演进,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催化、弘扬了地方文化。至清代,境内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兴未艾,民间艺术亦大放异彩。清初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是家喻户晓的声律学启蒙教材,风行全国。乾隆年间,邵阳西乡滩头的木刻年画进入全盛时期,《老鼠嫁女》、《和气致祥》、《年年发财》等作品流布川、黔、滇、桂10余省,并远销东南亚各国。魏源既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代诗雄,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共领风骚。著名方志学家、近代舆地学家邹汉勋,诗宗汉魏,与魏源和道州何绍基被誉为“湘中三杰”。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邑人视界渐开。不仅邓辅纶、邓绎等文人,敢于正视外患内忧的现实,其诗作充满忧时忧国的深情;湖湘文化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先进思想,在教育界亦得到弘扬。[16]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武冈鳌山等3所书院转重实学;在邵阳县城创办的滕氏女塾,则为新式学堂之雏型。此后,境内一些义学、书院渐次改为小学堂,并应时创办宝庆府中学堂,新式学堂逐步取代旧式儒学教育,延续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乃告结束。
中华民国初年,境内文化、教育事业逐渐贴近时政,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民众教育。“五四”运动后,境内书肆开始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书籍,文明戏、自由体诗和白话小说、散文相继兴起,促使邵阳现代文化汇入宣传反帝、反封建和民主革命的大潮。[16]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湖南省工委创办的《观察日报》等一批进步报纸和学校迁邵,吕振羽、王西彦、艾青、张天翼、蒋牧良等文化名人都在境内从事抗战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由《观察日报》、《力报》、《真报》等报纸掀起的抗战文学热潮,既起到唤醒民众的作用,也造就一批文艺、新闻人才。此期间的教育事业亦有发展,实行按乡、保设学的制度,即乡设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16]
至1941年(民国30年),境内乡国民中心小学达156所,保国民小学达1709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48%。以后由于日军犯境及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境内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社会文化团体和设施,或因战乱停业,或为战火所毁,学校教育亦未恢复到战前水平。据民国37年邵阳、武冈、新宁、城步和新化、绥宁6县统计,在336万总人口中,青壮年文盲为121万,占人口总数的36%,占青壮年人口数的82%。[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文化、教育及科技、卫生、体育、新闻、广播等社会事业均有长足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接管和改造原有学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广泛劝导鼓励工农子弟入学,同时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蓬勃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发扬,戏剧、电影、图书等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剧院、影院、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等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呈现齐头并进之势。《打鸟》、《昭君出塞》等花鼓戏祁剧的优秀传统剧目得到挖掘和整理,推陈出新。李岸、谢璞和陈白一等一批作家、艺术家,以其具浓郁乡土气息的创作登上文坛艺苑。广播事业的从无到有,多种报刊的普遍发行,日渐丰富、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形成,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一些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灭,极大地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16]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到“左”的伤害,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各级中共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在此期间,已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同时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以普通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文化事业重放异彩,文艺界的老作家焕发青春,新作者脱颖而出,文学社团和创作群体相继涌现,创作日渐繁荣,每年都有新著出版。山歌剧《相亲亭》、摄影作品《大地》、《山花》等荣获国家级或国际奖励。艺术教育和研究得到发展,成果丰硕。电视、音像事业兴起并较快普及城乡。《邵阳日报》、《新花》、《中小学音乐报》等一批报刊杂志,异彩纷呈,发行遍及城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运用,共有778项成果获得市级奖励,146 项获得省级奖励,32项获得国家奖励。一大批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兴建,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创造了条件。[16]
1990年,全市建有高等院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技工学校9所,农村职业中学59所,普通中学669所,普通小学4692所。在校大学生有3719人,在校中学生29.26万人,小学生81.96万人。有科研机构9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57个,企业自办20个。各类科技人员共94106人。文化艺术事业机构290个,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3座;体育馆2个,体育场10处。医疗卫生机构923个,其中医院461所,病床12126张。[16]
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三率全部达标。大中专院校建设获得新发展,邵阳学院申硕成功。完成学校建设项目712个,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市区祥凤学校即将竣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13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3家企业纳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67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专利授权550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增长33%。“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正式启动。乡镇文化站101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农家书屋达到3935个,覆盖全市行政村的71%。城步吊龙、武冈丝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加大,文化监管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全市广播和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2%和92.2%。全市文化产业收入达到26亿多元,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了一批县乡医院,药物制度全面覆盖。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开展,开办新农合"普惠安全"工程和"双十"等便民惠民行动。[13]
2013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81万人,比上年增长5.2%,在校生2.71万人,毕业生0.8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4万人,下降4.5%,在校生6.71万人,毕业生2.4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11万人,下降1.9%,在校生11.56万人,毕业生3.37万人。初中和小学共招生20.88万人,下降3.8%,在校生88.12万人,毕业生17.6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0.06万人,在校生0.2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2万人,增长9.2%。各类民办学校60所,在校学生7.1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11]

10文化艺术编辑道教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曾经成立过邵阳县道教协会。1949年,境内拥有道教宫观257处,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后,有的宫观被拆毁,有的被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占用,有的变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务农,或进厂做工,或摆摊行商和从事其他职业,讲究修炼的道教徒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道教宫观,全真派道士也变为散居道士,流散社会,自传信徒,分散行教,为人办丧事做道场,维持生计。1988年,邵阳市成立道教协会筹备小组。
2006年1月10日,洞口县率先成立县道教协会。2006年5月8日,邵阳市道教协会成立。2010年7月26日,隆回县成立道教协会。2012年7月23日,绥宁县成立道教协会。截止于2012年年底,邵阳市共有道教场所70处,其中宫观17处,固定处所53处,已经认定备案的道士218名。[17]
湖南祁剧
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深受祁剧影响。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18]
邵阳花鼓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花鼓戏[19]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20]

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21]
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老鼠娶亲[22]


隆回县民间美术以滩头年画为主。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后一代传人高腊梅创作了29个年画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亲》。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1994年,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览”中,滩头年画荣获银奖。后因滩头年画销售不景气,尚存的老艺人不多,年轻人又不愿学,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2002年,县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抢救滩头年画,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滩头年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一批项目。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

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传统木板手工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滩头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24]



11政治编辑2013年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邵阳市委书记 郭光文
市长 龚文密(兼任邵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
副市长 胡颖、李晓葵(兼任市公安局局长)、陈优秀、陈恢清、李万 千、周国利(兼邵阳市委常委)、周符波(兼邵阳市委常委)
政协邵阳市委员会主席 周吉平
邵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丽莎[25]

12交通编辑明清之际,宝庆府城依资江黄金水道和数条驿道而成为水陆要冲,湘中重镇;
民国时期,湘黔公路干线贯穿境内,邵阳县城成为东南与西南商品物资转运枢纽。
建国后,娄邵铁路连接湘黔铁路干线,经娄底、株洲长沙而达全国各地。怀邵衡铁路途经怀化、邵阳、衡阳,将进一步完善我省铁路路网布局,扩大路网覆盖范围,对推进武陵山区扶贫攻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公路有320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连南北,省道、县道、乡道及专用公路在境内经纬交织,通车里程达5839公里。
高速公路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邵阳市全力“建设大交通、推进新崛起”,构建2小时交通圈。利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发展。潭邵高速以及穿越雪峰山的邵怀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建成通车的有邵衡、邵永、安邵、邵怀、包茂、二广、娄新、在建的有洞新、武冈至城步高速公路。短短数年间,邵阳市构建了从市区辐射全市、以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道省道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交通网络,2008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26]。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域经济发展因交通条件改善而明显提速,GDP和财政收入摆脱多年低迷状态,增幅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
沪昆高速铁路途经邵阳市,在我市新邵县坪上镇设站。[27]

13旅游编辑新邵白水洞
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湘中新邵县境内,核心景区在严塘镇白水村。

新邵白水洞[28]


风景区景点有480多处,一级景点30处,省、市重点保护文物8处。自然景观有“高峡平湖”、“流泉飞瀑”、 “地下溶洞群”、 “一线天”、“洞天门”、 “白龙洞”等。人文景观有寺院、宗祠、 牌坊、古墓葬、名人故居等,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抗日战争遗址和李臣典、刘策成、廖耀湘、李文、李公望等名人故居。[28]

城步南山

城步南山[29]


城步南山牧场位于城步县城西南80千米处,景区位于雪峰山脉南段,绵延80余里,人称八十里大南山。她得天独厚,平均海拔1760 米,象一块碧绿的翡翠,嵌镶在湘桂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上。上有48坪,48溪,坪坪芳草茵茵,溪溪清流涓涓。[29]

隆回花瑶

隆回花瑶[30]


崇木凼村位于虎形山瑶族乡,村寨内有成片的千年古树林和上百座瑶族民居木楼群,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沈姓迁居此处第二代先祖的住房,为四扇三间,每扇只三柱落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历经 200余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古寨到处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群峦叠嶂,沟壑幽深,云雾缭绕。有古树群、将军印、狐仙迎客、金龟下蛋、土匪窝、木鱼石、天眼石等数十处景点。[30]

绥宁黄桑
黄桑自然保护区位于绥宁县西南部,南北长25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9.5公里,有森林面积25.5万亩,其中原始次生林23.5万亩。黄桑风景区,可游览的有大门洞水库、曲幽谷、六鹅洞瀑布、九溪冲、鸳鸯岛、上堡古国、铁杉林、牛坡头等。铝药材有灵芝、天麻、党参、岩耳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就有十多种。有被称为“百兽之王”的华南虎,有能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麝香;有“鹰咀龟”,有红腹锦鸡等罕见的珍禽。[31]
武冈云山
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山位于武冈市城南5公里处,以云多奇幻而得名。最高峰海拔1372.5米,是山岳型自然风景区。
胜力寺: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南云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湘西南著名的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建于三国吴国时,初名“制止寺”,唐代改名为“胜力寺”。
武冈城墙:武冈城墙在宋代开始营建,当时的城墙是土夯的,全长约9公里。明朝洪武四
年(1371年),江阴侯吴良平定了一场叛乱之后主修武冈内城墙,用方形青石垒筑,长774丈,高2丈,顶阔8尺——东西南北各建了城门,这是与别处的城墙的最大区别。到清代,城墙又扩长加固,三城北 高南低,似巨环相连,全长达1870丈,也就是12里多长,城垣均为方条形青石砌筑,上竖箭楼760间,建城楼13座,大小炮台54座。保存完整的四座城门,分别叫济川门、迎恩门、清渠门和庆成门。(武冈云山图册参考资料[32]

法相岩景区:法相岩——位于市区东部,法相岩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奇石异,曲径通幽。地上古树参天,绿荫如盖,地下八洞相连,洞中有洞,洞壑幽深。境内自然景观有天柱石、云根石、擎天一柱、龙宫、五蛇出洞、千丘田、珍珠塔、金龟觅食、岩山飞瀑、玉女妆台等著名景点;人文景观有《金刚经》 和碧玉簪等历代文人仕宦的摩崖石刻七十余处,有抗战时期黄埔军校二分校的地下军火库、印刷所。
中山堂:建于1943年7月,是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位于省重点中学武冈二中校园内,也就是在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的旧址上,旁边是法相岩公园。
浪石古民居:位于双牌乡浪石村境内。明洪武四年(1371年),一个在朝廷当官的叫王祖清的人,因农民起义而逃出京城隐居下来。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王祖清和他的子孙们在这里修建房舍。[32]
新宁崀山
崀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新宁县城南10余公里处,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景点60处。

景区有3座天生桥;有10处一线天;有10个各具特色的溶洞;有8条溪河纵贯全境;有20余条壮观的峡谷;有许多的奇花异草,走兽飞禽。撮其大要来说,在这100余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内,分紫霞峒、骆驼峰、八角寨、下半山和扶夷江5大景区。湖南新宁崀山自然风光图册参考资料[33]

紫霞峒景区。该区包括玉泉寺、万景槽、神仙洞、红瓦山等11处景点。玉泉寺原为湘西南佛教圣地,寺旁有该寺第一代禅师古墓;神仙洞在牛鼻寨狭谷中,深约200米;红瓦山悬崖绝壁长达700米,高百米。
骆驼峰景区。该区包括一线天、幽魂洞、蜡烛峰等13处景点。
八角寨景区。该区的主峰是云台山,与广西毗连。八座峥嵘的山峰高耸入云,俗称八个龙头。主峰为云台峰,名云台山。登上云台山观景处,放目远眺,西北青山拱黛,西南群山逶迤,起伏,酷似一群巨鲸,飞腾嬉戏,有鲸鱼闹海之称。东北面却象一群古朴的城堡和转墙院落,绿水如带的扶夷江贯穿东西。
下半山景区。该区胜境有仙从桥等5处景点。
扶夷江景区。该区有将军石、美女梳头等七处景点。[34]
隆回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坐落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之沙洲上。
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其始建年代约为清乾隆初年。两栋正房和左厢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右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讲堂,两梢间为书房,魏源就是在这栋楼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14著名人物编辑李自健李自健

李自健


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包括《山妹》、《孕》、《乡土系列》、《红花被系列》、《流浪人系列》、《母女系列》、《西藏系列》、《台湾乡土旧情系列》、《南亚风情系列》以及大型历史画《1937?南京大屠杀》等自选创作一百余幅。[35]

魏源魏源

魏源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著作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36]

贺绿汀贺绿汀

贺绿汀


名贺楷,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著作已编辑出版的有《贺绿汀独唱歌曲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集》、《贺绿汀钢琴曲集》、《管弦乐六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一、二)、《贺绿汀作品精选》(音带二盒)。[37]

马少侨马少侨曾任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邵阳诗词协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其学术成果专著有《邵阳历史钩沉》、《楚辞新证》。诗词专集有《马少侨诗词选》和《马少侨诗词续选》。[38]
魏光焘魏光焘

魏光焘


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曾任新疆省布政使,新疆巡抚、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后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物大臣。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继刘坤一、张之洞之后,实施筹建三江师范学堂,为开启近代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著有《慎微堂诗稿》、《文稿》、《新疆志略十四年》等,未梓,均毁于兵。有自传体《湖山老人述略》1卷,载民国《邵阳魏氏族谱》卷首。[39]

蔡锷蔡锷

蔡锷


原名艮寅,字松坡,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曾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40]

袁也烈袁也烈

袁也烈


原名炎烈,字树成,号映吾。曾任国家水产部副部长、中共海军党委常委、海军党的监委副书记、海军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在黄埔军校中锻炼成长》、《八一的枪声》(收录于星火燎原普及本之八一的枪声)、《回忆八一南昌起义》、《龙州起义与俞作豫烈士》、《苦战七千里》、《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第六年战斗总结》、《我的历史传略》等。[4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武冈云山(3张)







湖南新宁崀山自...(18张)







老邵阳(2张)







日新月异的邵阳(10张)







滩头年画(6张)







邵阳景点图片(9张)







邵阳旅游风景相册(13张)







词条图片(13张)









1/3

邵阳市 行政区划

北塔区城步苗族自治县大祥区洞口县隆回县
邵东县邵阳县双清区绥宁县武冈市
新宁县新邵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